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西周 >> 详情

周宣王不籍千亩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6-16 | 阅读:5102次
历史人物 ► 周宣王

周宣王“不籍千亩”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政治事件,记载于《国语·周语上》。这一事件反映了西周中晚期社会制度变革和礼制衰落的深层矛盾,具有以下几点历史内涵:

周宣王不籍千亩

一、事件背景:藉田礼的礼制意义

1. 藉田制度本质:西周实行"藉田制",即天子诸侯在春耕时举行"藉田礼",亲自执耒耜耕作"千亩"(象征性公田),以此体现"敬天保民"的统治合法性。这种仪式源于《礼记·月令》记载的"天子三推"之礼。

2. 宗教政治功能:藉田不仅是农业生产仪式,更是沟通天人的重要典礼。韦昭注《国语》指出:"王耕一发,班三之,庶民终于千亩",显示其等级秩序象征。

二、事件经过与深层原因

1. 宣王废礼的直接表现:周宣王(前827-前782在位)执政后期废除藉田礼,虢文公劝谏称"不可不籍",但未被采纳。

2. 社会经济转型

- 井田制崩溃:宣王时期"料民于太原"(人口统计)显示土地私有化加剧

- 铁器推广促使耕作方式变革,《诗经·周颂·臣工》"庤乃钱镈"反映农具进步

- 战争消耗导致公田荒废,《史记·周本纪》载宣王"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

3. 礼乐制度式微:与《礼记·郊特牲》"天子亲耕以供粢盛"的礼制传统形成鲜明对比,反映王权正当性危机。

三、历史影响

1. 财政制度变革:催生了"初税亩"式的新型赋税制度,《春秋》记载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初税亩"可视为后续发展。

2. 权力结构重组:《竹书纪年》显示此后王室加速依赖诸侯军队,为平王东迁埋下伏笔。

3. 思想史意义:成为后世儒家批判"礼崩乐坏"的典型案例,《孟子·滕文公上》论"夏后氏五十而贡"即追溯土地制度变迁。

这一事件本质是生产力发展引发的上层建筑调整,标志着周代"礼治"模式向战国"法治"模式的过渡开端。考古发现的宣王时期青铜器如毛公鼎铭文显示,王室已更多依赖官僚体系而非传统礼制维系统治。

文章标签:

上一篇:伊尹辅政安商邦 | 下一篇:庄子逍遥游的境界

鄂侯驭方叛周廷

西周

鄂侯驭方叛周廷是西周中期的一次重要政治事件,发生于周厉王时期(约公元前9世纪)。鄂国位于今河南南阳一带,是西周分封的异姓诸侯国之一,国君驭方因

周孝王复振王权

西周申侯

周孝王复振王权是中国西周时期一段重要的历史进程,反映了周王室试图扭转国力衰微局面的努力。以下是相关史实与分析: 一、周孝王的时代背景1. 西周中期

小盂鼎记征鬼方

西周周通

小盂鼎是西周早期的重要青铜器,出土于陕西宝鸡,铭文记载了周康王时期对鬼方部落的征伐。关于这一历史事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1. 铭文内容与

召穆公谏止厉王

西周共和

《召穆公谏止厉王》这一典故出自《国语·周语上》,记载了西周时期召穆公(召虎)劝谏周厉王停止暴政的历史事件,是古代政治谏诤的典型案例。以下从背景

韩侯受命镇北方

西周周宣王

"韩侯受命镇北方"这一表述源于中国古代历史中韩国君主受周王室之命镇守北方的典故,主要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格局相关。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尹吉甫文韬武略

西周周宣王

尹吉甫是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文韬武略在历史上颇具盛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军事成就:征伐猃狁,稳固边疆 尹吉甫最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