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元朝 >> 详情

张养浩廉政名臣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6-23 | 阅读:1404次
历史人物 ► 张养浩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政治家、文学家,以廉洁奉公、勤政爱民著称,被后世誉为“廉政名臣”。他仕宦三十余年,历经元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五朝,始终坚守清廉本色,其事迹与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张养浩廉政名臣

一、廉政事迹

1. 断案公正,不畏权贵

张养浩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权相铁木迭儿贪腐,虽遭报复贬官,仍坚持原则。任陕西行台中丞期间,他严惩地方豪强,清理积案,百姓称其“张青天”。

2. 赈灾救民,鞠躬尽瘁

1329年关中大旱,年近六旬的张养浩临危受命,赴陕西赈灾。他散尽家财购置粮食,日夜奔走赈济灾民,因过度劳累病逝于任上。《元史》载其“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祷于天,昼出赈饥”。

3. 改革弊政,精简机构

任礼部尚书时,他力主裁撤冗余官吏,削减宫廷奢侈开支;在地方任职期间,革除苛捐杂税,推行“均役法”,减轻百姓负担。

二、廉政思想

1. “为官三事”:清、慎、勤

张养浩在《三事忠告》中总结为官准则:“清”指廉洁拒腐,“慎”指审慎决策,“勤”指勤勉政务。该书被视为古代官箴经典。

2. “民本”理念

他强调“民事即天事”,提出“治民如治病,当先扶其元气”,主张宽刑薄赋,反对滥施酷刑。诗文《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更是其民本思想的深刻体现。

3. 以身作则的家风

张养浩教导子孙“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其子张引、孙张枢皆以清廉闻名,家族“三世无贪墨”。

三、后世评价与影响

明代文学家宋濂赞其“晚节愈励,如冰雪烈日”;清代《四库全书》称《三事忠告》“诚仕途之药石”。现代廉政建设中,张养浩的“清、慎、勤”理念仍有借鉴意义。其文集《归田类稿》和散曲作品亦为研究元代廉政文化的重要文献。

张养浩的廉政实践与思想,展现了传统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其人格魅力与历史贡献跨越时代,至今熠熠生辉。

文章标签:

上一篇:黄庭坚诗书双绝 | 下一篇:海瑞刚直斗权贵

叶特尚的人物特征与影响

元朝曾参

叶特尚(Yeh Teh-chang,1891—1963)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军事将领和政治人物,活跃于民国时期至台湾地区。他的生平与国民党政权紧密关联,其人物特征与历史

红巾军起义背后的社会动荡

元朝察罕帖木儿

红巾军起义(1351—1368年)是元朝末年爆发的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其背后的社会动荡是多元复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元朝末期尖锐的社会矛盾。以下是

马致远元朝文人风采展示

元朝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0—1321),号东篱,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杂剧作家,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一。他的作品融合了文人雅士的才情与市井生活的烟火气,展现了元

元朝宗教政策与多元宗教融合

元朝元朝

元朝宗教政策与多元宗教融合 元朝(1271-1368年)是由蒙古人建立的统一王朝,其宗教政策以开放包容为特点,形成了多元宗教并存的局面。这一政策既是蒙古传

张养浩廉政名臣

元朝张养浩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政治家、文学家,以廉洁奉公、勤政爱民著称,被后世誉为“廉政名臣”。他仕宦三十余年,历经元成宗、

张养浩:元朝的政治改革与文化传承

元朝张养浩

张养浩:元朝的政治改革与文化传承张养浩是元朝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文化人物,他的一生在政治和文化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下面将对他在元朝的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