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元朝 >> 详情

元朝医学成就录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6-11 | 阅读:4215次
历史人物 ► 元朝

元朝医学成就录

元朝医学成就录

元朝(1271-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医学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融合了蒙古、回回等多元医学体系,形成了独特的医学发展格局。以下为元代医学的主要成就:

一、官方医学体系的完善

1. 太医院制度

元世祖忽必烈仿宋制设立太医院(1264年),秩正二品,成为历代最高品级的中央医政机构。下设广惠司(1284年建)、御药院等附属机构,分管宫廷医疗、药物制备及惠民药局。地方设"医学提举司",开创行省级医学教育管理体系。

2. 三科分立制度

官方将医学明确划分为大方脉、杂医科、小方脉(儿科)三大科,较宋代十三科更为简约。1321年增设正骨兼金镞科,反映战伤医学的重要地位。

二、多民族医学融合

1. 回回医药引进

广惠司专设"回回药物院",引进阿拉伯-波斯体系的《回回药方》(36卷),载录胡黄连、阿魏等外来药物200余种,手术技术如"脑外科穿颅术"在《元史·阿尼哥传》有确切记载。

2. 蒙汉医学交流

蒙古传统骨伤疗法与中医正骨结合,《世医得效方》首次系统记载肩关节脱位的"椅背复位法"。饮膳太医忽思慧撰《饮膳正要》(1330年),收录蒙元宫廷食疗方剂230种,提出"食物中毒"概念。

三、医学理论创新

1. 伤寒学研究

王好古深化阴证理论,著《阴证略例》(1236年),提出"内伤三阴"学说,完善了张仲景伤寒体系的辨证方法。

2. 脉学发展

滑寿《诊家枢要》(1341年)确立"浮、沉、迟、数"四大纲脉,改进崔嘉彦《脉诀》的24脉分类法,影响明清脉学体系。

四、药学成就

1. 官修本草

1285年敕令编修《至元增修本草》,新增西北地区药物134种,如马思答吉(西域香料)首次载入官修药典。

2. 方剂学集成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1345年)收录历代验方千余首,其中"五香连翘汤"等方剂至今应用于临床。该书骨科卷记载的世界最早全身方"草乌散",比华佗"麻沸散"更具可考性。

五、公共卫生措施

1. 惠民药局制度

1297年在全国设10处官药局,1330年扩至562所,免费发放"藿香正气散"等防疫药剂,年救治人数达20余万。

2. 瘟疫防控

朱震亨《格致余论》提出"瘟疫由口鼻入"的传染假说,建议"用醋熏室"的空气消毒法。《元典章》载有死后"三日不葬者官为瘗之"的防疫法令。

六、中外医学交流

1. 伊斯兰医学传入

爱薛(1227-1308)主持翻译《忒毕医经十三部》,首次将希腊-阿拉伯医学的"四体液说"引入中国。

2. 高丽医学互动

元廷向高丽派遣太医,1290年高丽忠烈王引进元代针灸铜人,《御药院方》载有"高丽参煎"等朝鲜半岛。

元代医学的多元化特征为明清医学发展奠定基础,其制度创新、民族融合经验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回回医学的输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传统医学的药物扩充与外科技术进步,而《饮膳正要》开创的食疗体系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标签:医学成就录

上一篇:靖康之变金灭宋 | 下一篇:李时珍著本草纲

元朝天灾频发

元朝元朝

元朝(1271-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天灾频发的时期,自然灾害的密集发生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稳定造成了深远影响。以下是元朝天灾的主要表现及其背景分析:1. 水

元朝推行纸币交钞

元朝交钞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行纸币的王朝,其发行的纸币称为"交钞"或"宝钞"。这一金融制度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其背景、运作

元世祖与儒臣名流的故事

元朝元大都

元世祖忽必烈作为元朝的奠基者,其与儒臣名流的互动深刻影响了元代的政治与文化走向。以下列举若干重要史实与分析:1. 重用汉儒,建立顾问体系 忽必烈早

元世祖治国策略及其社会变革实践

元朝至元新格

元世祖忽必烈是蒙古帝国的第五代大汗,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1271—1294年在位)。他的治国策略和社会变革实践奠定了元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础,既延续了

元朝天灾频发

元朝元朝

元朝(1271-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天灾频发的时期,自然灾害的密集发生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稳定造成了深远影响。以下是元朝天灾的主要表现及其背景分析:1. 水

元朝城市建设与管理创新

元朝元朝

元朝在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采取了多项创新举措,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都城建设、城市布局、市政管理、交通体系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1. 大都的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