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灭高句丽平辽东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7-27 | 阅读:670次历史人物 ► 安东都护府
唐灭高句丽平辽东是7世纪东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标志着中国中原王朝对东北亚地区的重新控制,并对朝鲜半岛的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这一过程历时数十年,涉及唐太宗、唐高宗两代君主,以及新罗的联合行动。以下是关键史实和分析:
1. 背景与战略动因
高句丽自汉末兴起,至南北朝时已成东北强权,疆域囊括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隋炀帝三征高句丽(612-614年)失败加速了隋朝灭亡。唐太宗继位后,鉴于高句丽与突厥、薛延陀结盟威胁唐朝东北边境,且其拒绝对唐称臣纳贡,决定延续隋朝未竟之业。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虽攻占辽东城(今辽阳)等十余城,但因安市城(今营口海城)久攻不克,冬季补给困难被迫撤军。
2. 持久战与战略调整
唐高宗时期改变策略,采用"疲敌战术":
- 海上袭扰:663年灭百济后,唐军以熊津都督府(今韩国公州)为基地,联合新罗水师频繁袭击高句丽南部。
- 北路钳制:契苾何力等将领多次从辽东南下,牵制高句丽主力。
- 内部瓦解:利用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死后诸子内斗(666年),支持叛将渊男生归降。
3. 灭国之战(668年)
- 李勣任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率50万大军分七路进攻。
- 薛仁贵率偏师攻破金山(今辽宁昌图),斩敌5万;契苾何力突破鸭绿水防线。
- 新罗金仁问部截断平壤补给,唐军围城三月,僧信诚开城投降,末代国王高藏。
- 唐朝设安东都护府于平壤,辖9都督府、42州,官员达2万人,薛仁贵为首任都护。
4. 后续治理与影响
- 叛乱与收缩:670年高句丽遗民联合新罗反唐,安东都护府先后撤至辽东城(676年)、新城(今抚顺,677年)。
- 民族迁徙:唐朝将20余万高句丽贵族迁至江淮、河南,底层民众安置于辽西,加速了高句丽族群的解体。
- 新罗扩张:唐罗战争(670-676年)后,新罗控制大同江以南,朝鲜半岛进入"统一新罗时代"。
- 渤海国兴起:高句丽遗民大祚荣于698年建立震国(后称渤海),成为"海东盛国"。
5. 军事技术因素
唐军胜利得益于攻城技术进步:使用"抛车"(配重投石机)摧毁城墙,兵配备"绞车"压制守军,海军战船载"拍竿"击沉敌舰。高句丽的"山城防御体系"(如国内城、丸都山城)在持久消耗战中最终被突破。
此战确立了唐朝在东北亚的宗主权,但过度扩张也分散了应对吐蕃的兵力。考古发现如集安高句丽碑(记载唐朝册封)、昭陵十四国君长石刻中的高句丽王像,均为这段历史提供了实物佐证。值得注意的是,《三国史记》记载的唐军"屠城"行为(如白岩城)可能存在新罗史官的夸张,唐朝更多地是将高句丽民众编入府兵系统。
文章标签:
上一篇:隋朝设立三省六部 | 下一篇:十国时期的名将传奇:李克用的征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