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晋朝 >> 详情

音乐家荀勖制律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6-28 | 阅读:9863次
历史人物 ► 荀勖

荀勖(约210年—289年),西晋时期著名音乐家、律学家,在中国古代乐律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主持修订的“荀勖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律学发展的重要成果,对后世律制产生深远影响。

音乐家荀勖制律

1. 荀勖制律的背景

西晋建立初期,宫廷雅乐因战乱散佚,乐律混乱。荀勖受晋武帝司马炎委派,牵头整顿乐律制度。他依据汉代京房六十律的理论基础,结合当时乐器实践,进行了系统的律学研究与修订。

2. 律学理论的核心贡献

管口校正法的突破:荀勖发现传统律管长度计算存在误差,提出“管口校正”原理,首次在律管制作中纳入空气柱振动末端效应的物理修正,使音高更精准。

实用十二律体系:在六十律理论繁复的背景下,他提炼出适用于实际演奏的十二律体系,平衡了理论严密性与演奏可行性。

笛律的标准化:设计“泰始笛”(以年号命名),用精确计算的管径与长度固定各音音高,成为当时宫廷乐队的定音乐器。

3. 与何承天的承启关系

南朝何承天提出的“新律”(十二平均律雏形)虽比荀勖更进一步,但荀勖的理论直接启发了何承天的研究。二者形成汉唐间乐律学发展的关键链条,荀勖是从汉代三分损益律向隋唐实践律制过渡的重要桥梁。

4. 历史记载与争议

《晋书·律历志》记载其制律过程,但宋代朱熹等人曾质疑其管口校正数据的精确性。现代声学实验证明,荀勖校正值虽不完全符合物理公式(如现代末端修正系数约0.3d,荀勖取0.5d),但在当时已属革命性进步。

5. 文化影响

荀勖律被用于祭祀雅乐,影响了《荀氏琴谱》等音乐文献的编撰。其律学思想还随遣唐使东传日本,奈良正仓院现存唐代乐器中可见其理论痕迹。

文章标签:

上一篇:曹丕逼弟赋七步 | 下一篇:东晋灭亡南朝开始

五柳先生陶潜传

晋朝钟嵘

《五柳先生陶潜传》是对东晋著名隐逸诗人陶渊明(约365—427)生平与思想的经典记述,原载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陶渊明集》序中。陶渊明自称“五柳

司马冏擅权殒命

晋朝司马冏

司马冏擅权殒命是西晋八王之乱中极具代表性的事件,反映了西晋宗室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司马冏为晋武帝司马炎之侄,齐王司马攸之子,凭借诛杀篡位的赵王

永嘉之祸洛阳陷落

晋朝王导

永嘉之祸是西晋王朝走向崩溃的关键事件,指公元311年(永嘉五年)匈奴汉国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的一系列战乱。这一事件标志着西晋中央政权实质性瓦解,

傅咸劾奏显刚直

晋朝傅咸

傅咸是西晋时期著名的监察官员,以刚直敢谏著称,其弹劾奏章体现了魏晋时期监察制度的运作与政治斗争的特点。1. 傅咸的监察理念与实践 傅咸(239—294),

荀勖制律正音声

晋朝荀勖

荀勖是西晋时期著名的律学家、音乐理论家,其“制律正音声”的贡献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其成就及相关背景:1. 荀勖

荀勖音律学研究

晋朝荀勖

荀勖(?—289年),字公曾,西晋著名音律学家、律历学家、政治家,其音律学研究在中国古代乐律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主要贡献集中在律管定音、乐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