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清朝 >> 详情

辛酉政变慈禧掌权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6-08 | 阅读:1548次
历史人物 ► 慈禧

辛酉政变是晚清历史上一次关键的政治权力更迭事件,发生于1861年(咸丰十一年辛酉年),核心人物慈禧太后由此开始长达47年的实际统治。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辛酉政变慈禧掌权

一、政变背景

1. 咸丰病危与权力真空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帝仓皇逃往热河,次年8月病逝。临终前任命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辅佐年幼的同治帝,同时授予两宫太后(慈安、慈禧)"钤印权",形成权力制衡。但肃顺集团排斥慈禧参与政务,激化矛盾。

2. 慈禧的政治野心

慈禧(叶赫那拉氏)早在咸丰时期就通过批阅奏章积累政治经验。她联合慈安太后恭亲王奕訢(被排斥在权力中心外的皇室成员),形成反肃顺联盟。奕訢在京与列强周旋,获得外交支持,为政变创造条件。

二、政变过程的关键节点

热河密谋:慈禧利用"太后垂帘"祖制为名,秘密联络奕訢。奕訢突破肃顺封锁,冒险赴热河与两宫太后达成协议。

回銮行动:1861年11月,皇室返京途中,慈禧携幼帝先行抵京,立即宣布肃顺等人"专擅跋扈"罪状。

雷霆手段:逮捕端华、载垣,肃顺在密云被擒,三日后被处斩。其余五大臣革职,史称"祺祥政变"(因原拟年号"祺祥"随后改元"同治"得名)。

三、权力重构与统治特征

1. 垂帘听政制度确立

形成"两宫垂帘、亲王议政"格局:慈安名义位居慈禧之上,但实际决策权由慈禧掌握;奕訢获封议政王,主管总理衙门。这一体制持续至1881年慈安去世,1884年慈禧又罢黜奕訢,实现完全。

2. 政策转向与影响

- 对外:延续《北京条约》的妥协路线,支持洋务运动("同治中兴"时期);

- 对内:重用曾国藩等汉臣镇压太平天国,但始终防范地方势力坐大;

- 皇权强化:通过设立军机处"廷寄"制度,实现中枢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四、历史评价争议

正面作用论:部分学者认为其结束了肃顺集团的保守政策,为洋务运动扫除障碍;

专制批判说:更多研究指出,慈禧维系旧体制扼杀维新,1889年归政光绪后仍通过"训政"干政,导致戊戌变法失败,最终使清朝错失改革机遇。

政变后清廷虽短暂出现中枢稳定,但慈禧的个人集权加速了统治集团腐败。1908年其去世前安排溥仪继位、载沣摄政,权力交接再度引发动荡,三年后清朝灭亡。这一事件深刻反映了传统皇权政治在近代化转型中的结构性矛盾。

文章标签:政变

上一篇:罗贯中著三国演义 | 下一篇:夏禹治水划分九州

清代的农业发展和土地制度改革

清朝康熙

清代的农业发展和土地制度改革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经济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传统农业经济的延续与变革。以下从多个方面展开论述:一、农业发展特

雍正帝的改革措施及其影响

清朝雍正

雍正帝的改革措施及其影响 雍正帝(1678—1735年)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在位期间(1722—1735年)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旨在巩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

道光帝禁鸦片革命初尝苦果

清朝道光帝

道光帝禁鸦片政策是清朝中期应对鸦片泛滥的重要举措,但其执行过程和结果深刻反映了清政府的体制性困境与时代局限性。 一、禁烟政策的历史背景 19世纪

乾隆盛世的治国策略

清朝乾隆

乾隆盛世是清朝第四位皇帝乾隆帝(1711-1799,在位1735-1796)统治时期,被认为是清朝国力鼎盛的阶段。其治国策略融合了康雍两朝的遗产与个人创新,具有以下

戊戌变法与维新运动

清朝慈禧

戊戌变法与维新运动是中国晚清时期由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推动的两场重要改革运动,两者在时间、内容和影响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以下从背景、内容、失败

慈禧挪用军费庆寿

清朝慈禧

慈禧太后挪用军费庆寿是晚清历史中备受争议的事件,主要涉及1894年甲午战争前后为筹办六十岁寿辰(1894年11月)而调用海军经费的行为。以下依据史实分点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