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陈宫拒降赴死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27 | 阅读:8200次
历史人物 ► 陈宫

陈宫拒降赴死是三国历史上一个极具气节的人物事件,深刻体现了汉末士人的忠义精神。《三国志》《后汉书》等史料虽未为陈宫单独立传,但通过吕布及其相关人物的记载仍可还原这一历史片段的背景与细节。

陈宫拒降赴死

一、历史背景与陈宫其人

陈宫(?-198年),字公台,兖州东郡人。早年事迹不详,兴平元年(194年)因不满曹操诛杀名士边让等人,联合张邈、张超发动兖州叛乱,迎吕布入主兖州,成为吕布集团的核心谋士。陈宫以智略著称,曾助吕布多次对抗曹操,但在战略主张上与吕布屡有分歧,尤其反对吕布优柔寡断的用兵风格。

二、下邳之战与拒降始末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挥师围攻吕布于下邳。陈宫献计分兵牵制曹军:“将军率步骑出屯外,宫领余众闭守。若曹攻将军,宫引兵击其背;若攻城,则将军救于外。”但吕布因妻子劝阻未采纳。后曹操引沂、泗之水灌城,吕布军心涣散,部将侯成宋宪等叛变,缚陈宫投降。

《三国志·吕布传》裴注引《献帝春秋》记载,曹操曾劝降陈宫:“公台,卿平常自谓智计有余,今竟何如?”陈宫慨然回应:“为臣不忠,为子不孝,死自分也。”并直言曹操“多疑,性忌”。曹操试图以陈宫老母妻儿为质挽留,陈宫答:“宫闻以孝治天下者不绝人之亲,仁施四海者不乏人之祀。老母存否,在明公也。”终赴刑场引颈就戮,曹操为之泪下,后厚待其家属。

三、历史评价与思想内涵

1. 士人气节的典范:陈宫早年背叛曹操本因政治理念冲突,最后选择殉节而非苟活,契合儒家“士可杀不可辱”的精神。

2. 悲剧性矛盾:他既不满曹操的严酷手段,又无法改变吕布的庸懦,折射出乱世知识分子的困境。

3. 曹操的复杂态度:曹操杀陈宫却善待其家,体现其对人才的矛盾心理,既有政治冷酷的一面,也不乏对气节之士的敬重。

延伸知识

兖州叛乱始末:陈宫反曹的根本原因是曹操杀害边让等兖州士族,触动了地方豪强的利益。

吕布集团内部分裂:陈宫与高顺等将领主张积极抗曹,而吕布及魏续等将更倾向自保,导致战略失当。

同时期对比:与张辽的降曹形成鲜明对照,凸显汉末人物抉择的多样性。

陈宫之死不仅是个人命运的终结,更是汉末群雄割据时代士大夫政治立场与道德抉择的缩影。其情节在后世文学(如《三国演义》第19回)中被艺术化强化,成为“忠谋不见用,慷慨赴死”的经典意象。

文章标签:

上一篇:许慎编《说文解字》解字 | 下一篇:法显西行取经

孙尚香回吴始末

三国孙尚香

孙尚香回吴的始末是三国时期一段颇具戏剧性的历史事件,主要涉及孙刘联盟的波折与政治婚姻的复杂性。以下是基于《三国志》等史料的梳理和分析:1. 政治

陈宫拒降赴死

三国陈宫

陈宫拒降赴死是三国历史上一个极具气节的人物事件,深刻体现了汉末士人的忠义精神。《三国志》《后汉书》等史料虽未为陈宫单独立传,但通过吕布及其相

钟会谋反身死

三国钟繇

钟会谋反身死是三国末期的重要事件,发生于公元264年,与其伐蜀后的权力膨胀和个人野心密切相关。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1. 背景与动机

贾诩毒计乱长安

三国贾诩

贾诩的“毒计乱长安”指的是东汉末年董卓死后,其部将李傕、郭汜等人本欲解散军队逃亡,贾诩却献计让他们反攻长安,导致关中再次陷入战乱的历史事件。

陈宫拒降赴死

三国陈宫

陈宫拒降赴死是三国历史上一个极具气节的人物事件,深刻体现了汉末士人的忠义精神。《三国志》《后汉书》等史料虽未为陈宫单独立传,但通过吕布及其相

陈宫策略高人却结局遗憾的军师形象展示

三国陈宫

陈宫:策略高人却结局遗憾的军师形象探究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陈宫作为一位卓越的军师,以其深邃的谋略和卓越的才智,在三国时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