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汉朝 >> 详情

桓谭非谶遭贬黜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6-28 | 阅读:8377次
历史人物 ► 张衡

桓谭非谶遭贬黜是东汉初年的重要政治事件,反映了谶纬之学与儒家正统思想的冲突。

桓谭非谶遭贬黜

历史背景

1. 谶纬的盛行

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谶纬(结合预言与神秘学说的伪经)成为政权合法性的工具。王莽、光武帝刘秀均利用谶纬巩固统治,如《赤伏符》预言刘秀称帝。谶纬逐渐被神学化,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2. 桓谭的地位与主张

桓谭(约前23年—56年)是东汉思想家,曾任议郎、给事中。他反对谶纬的虚妄,推崇理性与实证,在《新论》中批判谶纬“欺惑贪邪,诖误人主”,主张恢复儒家经学本真。

事件经过

建武二十六年(50年),光武帝召集朝议灵台建造事宜,要求以谶纬决断。桓谭直言“臣不读谶”,并上书《抑谶重赏疏》,指出谶纬非圣人经典,应废弃。光武帝大怒,斥其“非圣无法”,险些处死,最终贬为六安郡丞,赴任途中病逝。

深层原因

皇权与学术的冲突:谶纬是光武帝神化统治的手段,桓谭的批判动摇其权威。

今古文经学之争:桓谭支持古文经学(重训诂),与官方提倡的今文经学(附会谶纬)对立。

思想专制:东汉初期政治高压,排斥异见,桓谭的遭遇与后世“党锢之祸”一脉相承。

历史影响

1. 思想史意义:桓谭的理性精神启迪了王充等后世思想家,其《新论》虽散佚,但批判谶纬的立场载入《后汉书》。

2. 谶纬的衰落南北朝后,谶纬逐渐被质疑,唐代官方禁毁谶书,宋代理学兴起后彻底边缘化。

3. 政治警示:桓谭事件凸显古代知识分子在皇权下的困境,成为“逆鳞”之鉴。

延伸知识

同时代王充在《论衡》中进一步批判谶纬,提出“疾虚妄”。

东汉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以科学反谶纬,延续桓谭的实证精神。

桓谭的悲剧是汉代思想史的重要节点,标志着儒学理性传统与神学化潮流的激烈碰撞。

文章标签:桓谭非谶

上一篇:秦灭赵之战 | 下一篇:刘备夷陵惨败

王莽篡汉改制亡

汉朝王莽

王莽篡汉改制及其败亡是西汉末年至新朝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其过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复杂变革。一、王莽篡汉的背景1. 西汉末年危机:汉武

王莽篡汉与新朝更迭事件始末

汉朝王莽

王莽篡汉与新朝更迭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权变革,其始末可概括如下: 一、王莽崛起背景1. 外戚专权与儒家思潮 西汉末年,外戚势力膨胀。

刘邦创立汉朝史话

汉朝刘邦

刘邦创立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秦朝暴政的结束和汉朝四百年基业的开端。以下是刘邦建立汉朝的关键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一、出身与早

汉宣帝平定西域乱

汉朝先贤掸

汉宣帝(刘询)在位期间(前74年—前49年)是西汉经略西域的关键时期,他通过军事与外交相结合的手段,成功平定西域诸国的叛乱,巩固了汉朝对丝绸之路的

张衡谏停汾阳宫

隋朝张衡

关于“张衡谏停汾阳宫”一事,现存史书中并无直接记载。这一标题可能混淆了历史人物或事件,需结合相关史料进行辨析:1. 人物考辨 张衡(78-139年)为东汉

张衡谏筑东京

隋朝张衡

张衡谏筑东京这一事件发生在东汉时期,涉及张衡对当时政治决策的谏阻。以下从背景、经过、内容及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并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进行扩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