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的纺织业水平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8-12 | 阅读:7019次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的纺织业在继承商代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和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从原料、技术、制度、社会影响等方面综合分析其发展水平:
1. 纺织原料的多样化
西周纺织原料以麻、葛、丝为主,局部地区使用羊毛。黄河中下游的种植普及,《诗经》中“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反映了沤麻脱胶技术的成熟。葛布因其轻薄透气,多用于夏季衣物,《周礼》记载“掌葛”官职专门征收葛纤维。丝绸生产集中于贵族阶层,陕西、河南等地的考古发现表明,西周蚕桑业规模扩大,丝织物种类增多,如纱、縠(绉纱)、锦等已出现,但工艺较商代更为精细。
2. 纺织工具的改进
西周继承了商代的纺轮和原始腰机,同时可能出现了脚踏提综装置的改良织机,提高了平纹织物的效率。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的斜纹提花织物残片,证明当时已掌握复杂组织技术。此外,骨针、铜针等缝纫工具的广泛应用,反映了服装制作的专业化。
3. 纺织业的管理与分工
西周通过官僚体系严格管理纺织生产。《周礼》记载,“典丝”负责丝织品质量检验与仓储,“典枲”管理麻类纺织,“染人”专司染色。王室和诸侯设立官营作坊,形成“工商食官”制度,工匠世代服役。民间家庭纺织则作为“女功”纳入赋税,《诗经·豳风》中“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描绘了农桑结合的景象。
4. 织物品种与社会等级
丝织品是身份象征,贵族使用锦绣、绮罗,而平民仅能穿褐(粗麻衣)或苎麻布。染色技术方面,矿物颜料(朱砂、石黄)与植物染料(茜草、蓼蓝)结合,形成“五色”体系,《礼记》规定“衣正色,裳间色”的等级规范。毛纺织在西北地区有所发展,但受限于技术,多为粗糙毛毡。
5. 纺织与礼仪文化的结合
西周将纺织品纳入礼制,强化其政治功能。冕服、冠冕的形制和纹样(如十二章纹)体现等级差异;丝绸作为赏赐诸侯的“束帛”和祭祀用品,见于青铜器铭文(如《大盂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周风格织物残片,间接反映了其工艺对后世的影响。
6. 局限性与区域差异
尽管技术进步,西周纺织业仍受限于生产力。蚕丝产量有限,普通民众难以负担;麻葛织物占主流,脱胶和纺纱技术尚未突破粗纺水平。地理上,中原地区纺织业发达,而边远地区仍以原始编织为主。
综上所述,西周纺织业在技术、管理和文化层面奠定了中国传统纺织的基础,其“官营主导、分级消费”的模式深刻影响着后世手工业发展。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