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姜维计败身死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6-21 | 阅读:1047次
历史人物 ► 姜维

姜维(202-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诸葛亮的重要继承者。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最终在蜀汉灭亡之际计败身死,成为三国末期悲壮的一幕。

姜维计败身死

一、北伐延续诸葛亮遗志

姜维深受诸葛亮赏识,被提拔为蜀汉军事核心。诸葛亮逝世后,他继承“北伐中原”的战略,多次率军攻打曹魏。据《三国志》记载,姜维共进行十一次北伐(一说九次),虽取得局部胜利(如洮西之战大败王经),但因蜀汉国力有限、内部掣肘(如费祎限制其兵力),始终未能突破魏国防线。

二、战略失误与朝内矛盾

1. 战术争议:姜维改变诸葛亮“稳扎稳打”的策略,主张冒险出陇右,甚至放弃汉中传统防御(如撤除外围据点,诱敌深入),被批评为“刻剥众羌,劳役无已”(《华阳国志》)。

2. 政治孤立:宦官黄皓专政,姜维上书请求诛杀未果,反遭忌惮,被迫避祸沓中屯田,削弱了蜀汉军事凝聚力。

三、钟会伐蜀与最后的计谋

263年,魏国发动灭蜀之战。邓艾偷渡阴平,刘禅投降。姜维佯降钟会,试图利用其野心策动魏国内乱(“一计害三贤”)。他怂恿钟会诬陷邓艾,并密谋借钟会之手复国,但消息泄露。

四、结局与评价

264年正月,钟会与姜维计划被魏军察觉,两人皆。据《魏晋世语》记载,姜维死后“胆如斗大”,魏军剖腹验证,其壮烈令人扼腕。

历史反思:姜维的悲剧在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蜀汉后期人才凋零、国力耗尽,他的坚持体现了儒家“鞠躬尽瘁”的精神,但战略上过于激进,加速了蜀汉的灭亡。后世对其褒贬不一,裴松之评“姜维粗有文武”,而民间则赋予其“蜀汉最后一缕忠魂”的象征意义。

文章标签:姜维

上一篇:汉顺帝梁冀跋扈 | 下一篇:李雄建大成国

刘禅蜀汉悲情帝

三国刘禅

刘禅(207—271年),字公嗣,蜀汉后主,刘备之子,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其统治时期(223—263年)充满内外危机,最终导致蜀汉灭亡,其形

三国鼎立之势成

三国三国

三国鼎立之势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格局转折点,标志着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终结和魏、蜀、吴三足鼎立的稳定局面。以下是这一格局形成的关键

借东风破曹军

三国黄盖

“借东风破曹军”出自《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是罗贯中艺术加工的情节,但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与小说描写存在差异。以下是结合史实与文学演绎的分

刘禅的蜀汉继位之路与治国策略

三国蜀汉

刘禅(207—271年),字公嗣,小名阿斗,是三国时期蜀汉的第二位皇帝,其继位与治国历程折射出蜀汉政权的兴衰轨迹。以下从继位背景、权力过渡、治国策略

姜维九伐中原壮志

三国姜维

姜维九伐中原是三国后期蜀汉大将军姜维为延续诸葛亮遗志,对曹魏发动的九次北伐行动(《三国志》记载为八次,后世学者综合《华阳国志》等文献考证为九

姜维自刎殉国

三国姜维

姜维自刎殉国是三国末期蜀汉政权灭亡时的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汉室复兴理想的终结。以下从背景、过程、历史评价及争议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历史背景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