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姜维自刎殉国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24 | 阅读:2747次
历史人物 ► 姜维

姜维自刎殉国是三国末期蜀汉政权灭亡时的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汉室复兴理想的终结。以下从背景、过程、历史评价及争议等方面展开分析:

姜维自刎殉国

一、历史背景

1. 蜀汉危局

263年,曹魏发动灭蜀之战,邓艾偷渡阴平直逼成都,后主刘禅投降。此时姜维正率军在剑阁抵御钟会主力,得知消息后被迫伪降钟会,试图利用魏军内讧复国。

2. 政治理想

姜维继承诸葛亮"兴复汉室"的遗志,北伐达11次。即便在蜀汉灭亡后,仍策划"伪降计",反映出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

二、事件经过

1. 钟会之乱的参与

264年,姜维怂恿钟会囚禁魏将,密谋诛杀效忠司马氏的将领,并写信给刘禅称"愿陛下忍数日之辱"。但因计划泄密,钟会、姜维及众多蜀汉旧臣被乱兵所杀。

2. 壮烈殉国

据《华阳国志》载,姜维在乱军中"慷慨杀五六人",见事不可为后自刎,时年62岁。其遗言"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透露悲剧色彩。

三、历史评价与争议

1. 忠臣典范

三国志》作者陈寿虽批评姜维"玩众黩旅",但后世文天祥顾炎武等皆赞其忠义。明代更称:"姜伯约粗豪男子,三分社稷,一身担当。"

2. 战略争议

部分史家认为频繁北伐耗尽蜀汉国力。但近代学者缪钺指出,姜维后期采取"敛兵聚谷"战术收缩防线,实为弱势政权的主动防御策略。

3. 身后影响

魏军剖姜维腹发现其胆"如斗大",衍生"大胆姜伯约"典故。成都武侯祠中,姜维是唯一陪祀的晚期蜀汉将领,体现后世对其评价的提升。

四、延伸史实

1. 家族结局

姜维死后,留在冀城的家族早年被魏将郭淮所灭,反映出三国时代将领家族的连带悲剧。

2. 文化印记

元代《三国志平话》将姜维塑造为"麒麟降世",清代毛宗岗评点《三国》时,将其与诸葛亮并称为"前后两出师表,照耀千古"。

姜维的结局不仅是个体悲剧,更象征理想主义在现实政治中的困境。其复杂的历史形象,至今仍引发关于忠诚、权变与历史评价的深刻讨论。

文章标签:姜维

上一篇:刘邦斩蛇起义事 | 下一篇:周处除三害传奇

赤壁之战三国立

三国三国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发生于公元208年(东汉建安十三年),是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关键转折点。以下从背景、过程和影响三个方面展

蒋干盗书中周瑜计

三国周瑜

“蒋干盗书”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反间计桥段,但历史上真实事件与小说有较大差异。以下是基于史实与文学演变的综合分析: 一、历史原貌与《三国演义

荀彧辅佐建安政

三国荀彧

荀彧作为汉末曹操集团的核心谋士,在“建安政”即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期(196-220年)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其政治、军事与人才举荐等方面的贡献深刻影

典韦浴血护曹操

三国曹操

典韦浴血护曹操的事迹主要记载于《三国志·魏书·典韦传》,展现了他作为曹操贴身护卫的忠诚与勇武。现依据史料梳理关键细节并延伸相关背景: 一、濮阳之

姜维自刎殉国

三国姜维

姜维自刎殉国是三国末期蜀汉政权灭亡时的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汉室复兴理想的终结。以下从背景、过程、历史评价及争议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历史背景1.

钟会姜维谋反败亡

三国姜维

钟会与姜维谋反败亡是三国末期著名的政治军事事件,发生在公元264年,涉及曹魏权臣钟会与蜀汉降将姜维的联合叛乱及其迅速覆灭。以下从背景、过程、败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