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晋朝 >> 详情

苏峻叛乱建康失守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6-07 | 阅读:5559次
历史人物 ► 桓温

苏峻叛乱是东晋时期一场重大的军事政变,发生在327年至329年,对东晋政权造成了严重冲击。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苏峻叛乱建康失守

背景与起因

1. 朝廷与地方势力矛盾:晋成帝继位后,外戚庾亮掌权,推行“强干弱枝”政策,试图削弱地方武装。苏峻作为平定王敦之乱的功臣,被任命为历阳内史,麾下精兵万余,引起庾亮猜忌。

2. 苏峻的不满:庾亮多次征召苏峻入朝,实为削权。苏峻联合寿春的祖约(祖逖之弟,因未获重用而怨恨朝廷)公开反叛。

叛乱过程

初期攻势(327年):苏峻从历阳(今安徽和县)渡江,联合祖约攻陷建康周边要地。

建康陷落(328年):晋军指挥失误,苏峻攻入台城(皇宫所在),控制晋成帝,庾亮逃亡寻阳投靠温峤

暴政与混乱:苏峻纵兵劫掠,焚烧宫室,挟持百官,导致建康“公私财货一扫而空”。

平定过程

1. 联军反击:江州刺史温峤、荆州刺史陶侃联合庾亮组建西军,推陶侃为盟主,沿长江东进。

2. 关键战役

- 石头城之战:联军与苏峻激战,苏峻因轻敌冒进被击杀。

- 余党肃清(329年):苏峻弟苏逸继续抵抗,最终被消灭,祖约北逃后赵。

影响与后果

1. 政治格局重塑:庾亮因叛乱引咎外镇荆州,东晋进入陶侃、郗鉴等权臣共治时期。

2. 经济创伤:建康遭严重破坏,“宗庙宫室并为灰烬”,朝廷财政困难。

3. 门阀势力变化:颍川庾氏势力受挫,琅琊王氏重新抬头,为桓温崛起埋下伏笔。

延伸知识

地理因素:历阳地处长江北岸,是建康上游门户,苏峻据此地利迅速威胁都城。

军事技术:苏峻部队以“淮南楚子”为主,善野战但纪律涣散,导致后期失民心。

历史评价:《晋书》评苏峻“凶狡纵毒”,但也反映东晋中央权威的脆弱性。

此次叛乱暴露了东晋“王与马共天下”模式下,皇权与门阀、中央与地方的深层矛盾,为后续桓温专权提供了历史镜鉴。

文章标签:

上一篇:太史慈酣战小霸王 | 下一篇:王肃南逃助北魏

东晋建康定都

晋朝康定

东晋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决策,对南北朝乃至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一、定都背景与过程 1. 永嘉南渡

桓温北伐霸业记

晋朝桓温

桓温北伐是东晋时期重要的军事行动,展现了这位权臣试图通过武功巩固政治地位的野心,也反映了东晋北伐的复杂性与局限性。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司马睿称帝建东晋

晋朝司马睿

司马睿称帝建立东晋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更迭事件,标志着西晋灭亡后南方政权的延续。其过程与背景可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分析:一、政治背景与称帝过

慕容儁灭冉魏

晋朝慕容儁

慕容儁灭冉魏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燕与冉魏政权之间的一场关键战争,发生于公元352年。这场战役不仅标志着冉魏政权的终结,也奠定了前燕在中原的霸权地位

桓温北伐霸业记

晋朝桓温

桓温北伐是东晋时期重要的军事行动,展现了这位权臣试图通过武功巩固政治地位的野心,也反映了东晋北伐的复杂性与局限性。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陶侃运甓励志传

晋朝桓温

《陶侃运甓励志传》源于《晋书·陶侃传》记载的东晋名将陶侃励志典故,展现了其勤勉自律的品格与居安思危的智慧。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解析: 1. 典故核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