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五代十国 >> 详情

后晋杜重威降契丹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6-28 | 阅读:3686次
历史人物 ► 郭威

后晋杜重威降契丹事件是五代十国时期重要的历史转折点,深刻影响了中原政权与契丹(辽朝)的力量格局。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后晋杜重威降契丹

一、事件背景

1. 后晋与辽关系恶化

石敬瑭借契丹之力建立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并称臣。其子石重贵继位后(942年),在主战派景延广推动下,停止对辽称臣,引发辽太宗耶律德光三次大规模南侵(944-947年)。

2. 杜重威的地位

杜重威为石敬瑭妹婿,官至成德节度使,掌握重兵。其人贪鄙怯战,《资治通鉴》载其"性懦而贪,士卒皆怨"。

二、投降过程

1. 阳城之战后的决策

945年后晋虽在阳城击退辽军,但杜重威于947年率十万大军北伐时,在恒州(今河北正定)被辽军包围。辽军切断粮道,同时派赵延寿(原后唐将领,已降辽)诱降。

2. 条件与交易

杜重威要求辽朝保证其个人权位,耶律德光许以"中原天子"虚衔。正月十四日,杜重威下令全军解甲投降,《旧五代史》记载"军士皆恸哭,声震原野"。

三、直接影响

1. 后晋灭亡

主力军投降后,契丹军队长驱直入开封,石重贵,后晋灭亡(947年正月)。耶律德光改国号"大辽",自立为中原皇帝。

2. 辽朝统治危机

契丹军队在中原实行"打草谷"劫掠政策,引发民众反抗。辽太宗被迫北撤,途中病逝,辽军势力暂时退出中原。

四、历史评价

1. 杜重威的个人结局

投降后并未获得实权,948年后汉建立时被刘知远以"叛国罪"诛杀,《新五代史》评其"卖国以图利,终为夷狄所笑"。

2. 军事体制弊端暴露

事件反映五代藩镇军阀的私兵化特征,将帅拥兵自重却缺乏效忠意识。欧阳修指出:"晋之君臣,唯重威是倚,而重威卒反晋以附虏。"

3. 燕云十六州的长期影响

投降加速了契丹对幽云地区的控制,为北宋北伐失败埋下伏笔。南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认为此事件是"中国势弱之始"。

扩展知识

同时期其他降将如赵延寿、张彦泽的遭遇显示,辽朝对降将多采取利用后弃置的策略。

郭威在后晋灭亡后投奔刘知远,后来建立后周,其军事改革部分吸取了此次教训。

辽太宗在此战后调整策略,转向"以汉制汉",重用赵德钧等汉官治理燕云地区。

文章标签:

上一篇:阎立本丹青宰相篇 | 下一篇:杨家将抗辽传奇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体制变革研究

五代十国朱温

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治体制剧烈变革的过渡阶段,上承唐末藩镇割据的余绪,下启北宋中央集权的重构。其政治体制变革的核心特征表现为

杜牧:乱世文人风骨

五代十国唐诗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他身处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乱世,其诗文既有盛唐余韵

后唐兴盛与衰落研究

五代十国后唐

后唐(923-936年)作为五代时期的第二个中原政权,其兴衰过程集中体现了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与皇权博弈的历史特征。以下从政治、军事、经济及文化等多维

李守贞反汉兵败

五代十国李守

李守贞反汉兵败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汉隐帝乾祐年间(948-950年)的重要军事叛乱事件,反映了五代藩镇割据与中央集权斗争的激烈性。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郭威五代英雄传

五代十国郭威

《郭威五代英雄传》聚焦于五代十国时期后周太祖郭威的传奇生平,其作为五代末期关键的政治军事家,对结束唐末以来的乱局、开启北宋统一具有承前启后的

慕容彦超据兖州叛

五代十国郭威

慕容彦超据兖州叛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汉末年的一场重要叛乱事件,其背景、过程及影响反映了当时藩镇割据与中央政权斗争的复杂性。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