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夏商 >> 详情

太戊修德桑谷枯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6-29 | 阅读:8068次
历史人物 ► 太戊

太戊修德桑谷枯”典出《史记·殷本纪》,描述的是商王太戊(又称大戊)时期“桑谷共生于朝”的异象及其处理方式。这一事件被视为中国古代“以德禳灾”的典型案例,体现了早期王权政治中“天命观”与“德治思想”的结合。

太戊修德桑谷枯

一、史实背景

1. 太戊在位时间

据《竹书纪年》记载,太戊为商朝第九位君主,在位75年(约公元前1535-前1460年),属于商中期。这一时期商王朝尚未迁都殷墟,都城可能在“亳”(今河南商丘附近)。

2. “桑谷共生”异象

《史记》载:“亳有祥,桑谷共生于朝,一暮大拱。”意为朝堂上突然长出桑树和谷树(一说为楮树),一夜之间长到合抱之粗。在先秦观念中,植物非常规生长被视为“妖祥”,可能预示政权危机。

二、太戊的应对措施

1. 祭祷与修德

太戊采纳大臣伊陟伊尹之子)建议,“修先王之政,明养老之礼”,推行德政:

- 减免赋税,整顿吏治

- 恢复祭祀制度,重定历法

- 亲自参与农耕仪式(“亲耕藉田”)

2. 异象消失

据记载,太戊施行德政后,“桑谷枯死”,商朝国势复振,《史记》称“殷道复兴,诸侯归之”。

三、思想文化内涵

1. 灾异政治学

这一事件奠定了中国古代“灾异谴告”理论雏形,将自然现象与君主德行直接关联,成为后世董仲舒“天人感应”说的先声。

2. 巫史传统的转型

与商代前期依赖占卜不同,太戊通过人事改革而非单纯祭祀解决问题,反映商中期王权逐渐理性化的趋势。

3. 德治的早期实践

不同于后世周人的“天命靡常”,商人的“德”更侧重于对祖先制度的遵守,太戊的“修德”实为恢复成汤旧制。

四、考古佐证与争议

1. 郑州商城遗址

商中期宫殿区发现大量祭祀坑,其中存在非正常埋藏的农作物遗存,或与“桑谷事件”的集体记忆有关。

2. 学术争议

顾颉刚等疑古派曾认为此事系战国人虚构,但清华简《尹诰》篇发现后,证实商中期确有伊陟辅政的记载,增加事件可信度。

五、后世影响

这一典故被《汉书·五行志》《帝王世纪》等多部典籍引用,成为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典型案例。宋代《册府元龟》将其归入“帝王部·弭灾门”,明代《资治通鉴前编》则强化其“君德感天”的叙事逻辑。

文章标签:桑谷枯

上一篇:戊申政变发生 | 下一篇:方叔征伐荆蛮

夏启废禅让立世袭

夏商甲骨文

夏启废除禅让制、确立世袭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的统治模式。这一变革发生在夏朝初期(约公元前2070年—前

商汤网开三面仁

夏商商汤

“商汤网开三面”是中国古代关于仁政德治的经典典故,出自《史记·殷本纪》,展现了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的仁慈与政治智慧。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解析和相关

夏后皋迁都斟鄩

夏商

夏后皋是夏朝末期的一位君主,其迁都斟鄩(今河南偃师一带)的记载见于《竹书纪年》等早期文献,但因夏朝历史缺乏直接文字记录,相关史实需结合考古发

纣王酒池肉林亡

夏商酒池肉林

商纣王帝辛因“酒池肉林”的奢靡生活导致亡国,这一典故出自《史记·殷本纪》,但需结合考古与文献综合考辨其历史真实性。史籍记载与考古印证 1. 文献记

商朝太戊重振王朝威势

夏商太戊

商朝太戊(或称大戊)是商朝的第十位君主,在位时间约为公元前15世纪。根据《史记·殷本纪》和甲骨文记载,太戊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和宗教改革

太戊修德桑谷枯

夏商太戊

“太戊修德桑谷枯”典出《史记·殷本纪》,描述的是商王太戊(又称大戊)时期“桑谷共生于朝”的异象及其处理方式。这一事件被视为中国古代“以德禳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