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春秋战国 >> 详情

吴起杀妻求将拜帅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6-19 | 阅读:4853次
历史人物 ► 吴起

关于吴起“杀妻求将”的历史记载,主要见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这一事件反映了战国时期士人追求功名的极端行为,但也存在史料辨析的必要性,需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客观分析。

吴起杀妻求将拜帅

1. 事件始末

据《史记》记载,吴起在鲁国时,齐国攻打鲁国,鲁君欲任用吴起为将,但因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而犹豫。吴起为表忠心,“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最终被任命为将并大败齐军。司马迁评价其“猜忍人也”,体现了对其道德层面的批判。

2. 史料争议

唯一出处:该事件仅见于《史记》,先秦文献如《左传》《战国策》均未提及,汉代《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虽提及吴起休妻,但未言杀妻。后世学者(如吕思勉)认为可能是汉代民间传说附会。

时代逻辑问题:战国时列国人才流动频繁,君主用人更重才能而非出身。鲁国因妻籍疑吴起不合常理,且鲁穆公以“礼义”著称,容忍杀妻行为亦有矛盾。

3. 吴起的军事与改革才能

抛开道德争议,吴起的历史贡献不可忽视:

军事成就:在鲁败齐、在魏创“武卒制”(精锐重装步兵)、在楚推行“吴起变法”,主张“明法审令”“废公族疏远者”,强化中央集权。

兵法传承:与孙子并称“孙吴”,《吴子兵法》虽疑为后人伪托,但体现了其“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思想。

4. 战国士风与道德困境

功利主义盛行:战国士人为实现抱负常突破约束,如张仪诈楚、苏秦纵横,吴起事件也折射出时代对才能与的取舍。

司马迁的书写意图:通过杀妻、母丧不归等细节塑造吴起复杂形象,既肯定其才能,又警示极端功利之害。

5. 后世评价的分歧

儒家谴责司马光资治通鉴》斥其“刻暴少恩”,强调德行优先。

务实肯定等认为乱世需非常之人,变法的功绩胜过道德瑕疵。

结语

“杀妻求将”的真伪虽难定论,但吴起作为法家先驱与军事家的历史地位毋庸置疑。这一典故更多成为讨论目的与手段关系的典型案例,其背后反映的战国社会变革与士人精神值得深入探讨。

文章标签:

上一篇:周思王五月被弟杀 | 下一篇:章邯平叛反遭忌

楚汉相争屈原悲歌

春秋战国屈原

“楚汉相争屈原悲歌”这一标题涉及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典故,需分别梳理其背景与关联:一、楚汉相争(公元前206年—前202年)1. 历史脉络 楚汉之争是刘邦

战国七雄争霸战纪实

春秋战国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争霸战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激烈的诸侯兼并战争阶段(前476—前221年),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通过军事扩张、外交博弈与制度改革展开角逐

范蠡功成身退泛舟

春秋战国范蠡

范蠡(约公元前536—前448年),春秋末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商圣,辅佐越王勾践完成"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兴大业,最终灭吴称霸。其功成身退的抉择和

鬼谷子:纵横家宗师,智谋高人

春秋战国鬼谷子

鬼谷子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被尊为纵横家的鼻祖。他的真实姓名和生平已难考证,据传姓王名诩,因隐居鬼谷(今河南淇县或陕西石泉一带

吴起变法遇刺

春秋战国吴起

吴起变法遇刺是战国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变法改革的激烈斗争。吴起是卫国人,早年学儒术,后转习兵法,曾在鲁、魏等国任职,以军事才能著称

吴起变法遭戮

春秋战国吴起

吴起变法是战国初期楚国的一场重大政治改革,其失败与吴起本人被杀(约公元前381年)是楚国贵族势力反扑的结果。以下从背景、内容、失败原因及历史影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