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功成身退泛舟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8-05 | 阅读:8875次历史人物 ► 范蠡
范蠡(约公元前536—前448年),春秋末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商圣,辅佐越王勾践完成"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兴大业,最终灭吴称霸。其功成身退的抉择和商业智慧极具传奇色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政治功绩与急流勇退
1. 灭吴战略核心:提出"十年生聚"政策,推动越国经济军事复兴;献"美人计"助勾践瓦解吴王夫差意志,最终主导笠泽之战灭吴(公元前473年)。
2. 三徙之名: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范蠡曾言:"狡兔死,走狗烹"。灭吴后拒绝上将军之位,携西施(出处存疑)泛舟五湖(太湖水域),首次退隐至齐国。
二、商业成就与道家思想
1. 三次创业:在齐国化名"鸱夷子皮"经营盐业,积累千金;迁陶地(今山东定陶)称"朱公",运用"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理论,十九年间三致千金。
2. 经济思想:创立"积著之理",强调把握经济周期("旱则资舟,水则资车"),是中国最早提出商业循环理论者。《汉书·艺文志》载其著作《范蠡》二篇(已佚)。
三、历史定位与争议
1. 退隐地点考辨:除太湖说外,《吴越春秋》记载其"浮海出齐",当代学者考证可能经邗沟北上。
2. 西施结局争议:《越绝书》称"西施亡",唐《吴地记》始载其随范蠡而去,但先秦文献无此记载。
3. 思想影响:其行为体现道家"功遂身退"理念,柳宗元在《吏商》中称其"既任智而成富,亦任道而处己"。
范蠡形象在唐宋后不断被神化,元代被追封为"忠懿王",明清商人多奉为财神。其人生轨迹折射出春秋士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处世哲学,兼具儒家事功与道家超脱的双重特质。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