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乐大典的总编严嵩生平传
朝代:明朝 | 时间:2025-07-23 | 阅读:7498次历史人物 ► 明朝
严嵩(1480—1565),字惟中,号介溪,江西分宜人,明朝中期著名的权臣,嘉靖朝内阁首辅,以擅权贪腐著称,但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书法家。
早期经历
严嵩生于寒门,自幼聪颖,弘治十八年(1505年)考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因体弱多病,曾归乡修养十年,在此期间钻研诗文,逐渐以才学闻名。正德年间复出,供职于南京翰林院。嘉靖初年,他因擅长撰写青词(道教斋醮文章),得世宗朱厚熜赏识,政治生涯开始崛起。
政治生涯
严嵩的政治巅峰在嘉靖朝,他通过逢迎皇帝崇信道教的心理,长期担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最终成为内阁首辅(1542—1562年在位)。在此期间,他独揽大权,排除异己,打压忠良,如夏言、杨继盛等均因弹劾他而遭迫害。其子严世蕃倚仗父势,收受贿赂、干预朝政,致使吏治腐败,民间怨声载道。
与《永乐大典》的关系
严嵩本人并未直接参与《永乐大典》的编纂(该书成书于永乐年间),但他曾负责过朝廷的典籍管理。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紫禁城失火,《永乐大典》原本险被焚毁。嘉靖帝命人抄录副本,严嵩作为内阁首辅监督此事,使这一文化瑰宝得以保存。
文化成就
尽管政治声誉不佳,严嵩的文学与书法造诣颇高。其诗文明净典雅,有《钤山堂集》传世;书法尤擅行草,笔力雄健,故宫博物院藏有其作品。此外,他主持校勘过多部典籍,对文化事业有一定贡献。
倒台与结局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御史邹应龙弹劾严嵩父子贪污弄权,严世蕃被流放(后被处决),严嵩遭罢官抄家,晚景凄凉,最终在贫困中病死。其生平事迹被列入《明史·奸臣传》,成为明代权奸的典型代表。
历史评价
严嵩的形象复杂,既是一个善于权术的官僚,又具备极高的文化素养。他的专权加剧了明朝中期的政治腐败,但也对典籍保存和文化发展有所贡献。后世对其评价多持批判态度,但也肯定他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
文章标签:
上一篇:元朝与伊利汗国结盟 | 下一篇:容闳与近代中国留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