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坡之变弑英宗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7-03 | 阅读:7674次历史人物 ► 南坡之变
“南坡之变”指1323年(元至治三年)发生在元朝大都以南的南坡店的政变,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及权臣拜住在此被铁失等人刺杀。此事是元朝中期政治斗争激化的结果,终结了英宗推行汉化改革的尝试,对元朝后续统治产生深远影响。
事件背景与原因:
1. 英宗改革引发矛盾:英宗继位后(1320年),在太师拜住支持下推行改革,加强中央集权,裁减冗官,限制宗王与蒙古贵族特权,触及保守势力利益。尤其是清查权臣铁木迭儿(已故)贪腐案,牵连其党羽,激化矛盾。
2. 铁失集团的报复:铁失(铁木迭儿义子)身居御史大夫要职,因改革威胁其势力,联合不满贵族(如按梯不花、也先帖木儿)、蒙古诸王(如阿速卫军将领)密谋政变。
3. 巡幸上都的契机:1323年8月,英宗自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返大都途中驻跸南坡店,宿卫薄弱,为政变提供机会。
政变经过:
铁失率阿速卫军深夜突袭行帐,弑杀英宗(时年21岁)与拜住,随后控制中枢。
政变集团迎立晋王也孙铁木儿(泰定帝)为帝,事后泰定帝虽处死铁失等人,但实质上延续保守政策,英宗改革成果尽废。
历史影响:
1. 改革中断:元朝汉化进程受挫,此后统治者多依赖蒙古旧制,加剧民族矛盾与社会分裂。
2. 权臣政治恶化:南坡之变开创元代弑君先例,导致后期权臣(如燕帖木儿、伯颜)频出,皇权更迭动荡。
3. 元朝衰亡伏笔:中央权威削弱,地方势力离心,为元末农民起义埋下隐患。
延伸知识点:
英宗早年受儒家教育,改革内容参考金制,如颁布《大元通制》,试图整合法律体系。
南坡之变后,泰定帝为安抚各方,对参与政变的诸王未彻底清算,反映元朝宗室势力对皇权的制约。
元代皇位继承无严格嫡长制,政变频繁,南坡之变是继“两都之战”前又一重大流血事件。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