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晋朝 >> 详情

葛洪著《抱朴子》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6-11 | 阅读:2915次
历史人物 ► 葛洪

葛洪(283—34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著名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抱朴子》是其代表性著作,分内篇与外篇,共70卷(一说20卷),内容涵盖道教理论、炼丹术、医药学及社会批判思想,被誉为魏晋道教典籍的集大成之作。

葛洪著《抱朴子》

1. 著作结构与内容特色

内篇20卷:以“玄道”为核心,系统阐述道教修仙理论与炼丹技术。《金丹》《黄白》等篇详细记录炼丹与化学反应(如“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被视为古代化学实验的开端。内篇还提出“神仙可学”论,强调通过服食丹药、导引行气等方式修炼成仙。

外篇50卷:聚焦社会政治批评,融合儒家与法家思想。如《勖学》《崇教》提倡教化治国,《君道》《臣节》论述君臣之道,反映葛洪“道本儒末”的思想体系。

2. 科学贡献与局限

化学成就:葛洪首次记载硫化汞的氧化还原反应、铜盐置换反应(“曾青涂铁,铁赤如铜”),为后世的发明奠定基础。其炼丹设备如“水火鼎”是现代实验仪器的雏形。

医学贡献:《肘后备急方》收录简易药方与流行病疗法,提及天花症状比欧洲早千年,并记载青蒿治疟(启发当代青蒿素研究)。但炼丹术中的铅汞毒性被后世证实危害健康。

3. 思想史价值

道教理论整合:将老子“玄”的概念与神仙方术结合,提出“守一存真”的修炼方法,影响上清派与灵宝派的发展。

三教调和倾向:主张“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尝试协调儒道矛盾,为南朝陆修静、陶弘景的宗教改革提供思想资源。

4. 历史影响争议

明代《正统道藏》将《抱朴子》列为核心经典,但其炼丹术在唐宋后逐渐被内丹术取代。

清据学家批评其“荒诞不经”,而近代学者如王明通过《抱朴子内篇校释》重新肯定其科技史价值。

葛洪的思想体现了魏晋士人“出处两得”的精神追求,其著作既是宗教文献,也是科技史与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文本。道教研究领域常将其与张陵、陶弘景并称为“丹鼎派三圣”。

文章标签:抱朴子》

上一篇:董卓专权乱朝纲 | 下一篇: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传记

刘毅论九品之弊

晋朝九品中正制

刘毅论九品之弊是西晋时期官员刘毅对九品中正制提出的尖锐批评,反映了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诸多弊端。九品中正制始于曹魏时期,本意为选拔人才,但到

慕容垂复燕建国

晋朝慕容垂

慕容垂复燕建国是十六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核心在于前燕宗室慕容垂趁乱重建鲜卑慕容氏政权(史称后燕),其过程深刻反映了当时北方民族政权更迭的复杂

晋明帝平王敦

晋朝王敦

晋明帝平定王敦之乱是东晋初年一场重要政治军事事件,直接影响了东晋政权格局。 背景与起因 王敦是东晋开国功臣王导的堂兄,因协助晋元帝司马睿建立政

葛洪抱朴子仙术

晋朝葛洪

葛洪(283-343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著名的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药学家,其著作《抱朴子》是道教史上的重要文献。《抱朴子》分为内篇和外篇,

葛洪抱朴子仙术

晋朝葛洪

葛洪(283-343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著名的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药学家,其著作《抱朴子》是道教史上的重要文献。《抱朴子》分为内篇和外篇,

魏晋玄学兴盛

晋朝葛洪

魏晋玄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独具特色的思想流派,兴盛于三国曹魏至西晋、东晋时期(约3-4世纪),其核心是对《老子》《庄子》《周易》(合称“三玄”)的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