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汉朝 >> 详情

张骞西域凿空使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7-28 | 阅读:7964次
历史人物 ► 张骞

张骞西域凿空使是中国古代外交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其历史意义远超单纯的探险活动。根据《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张骞传》的记载,这次出使蕴含着汉代地缘战略、经济文化交融等多重内涵。

张骞西域凿空使

背景与使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联合大月氏共同对抗匈奴,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率领百余人从长安出发。这次行动的政治动机源于汉匈对峙格局——匈奴控制河西走廊,切断中原与西域联系,对汉朝形成战略包围。

西行历程中的关键节点:

1. 匈奴羁留与坚守:张骞途经河西时被匈奴俘虏,拘禁十余年并被迫娶妻生子,但始终保留汉节不辱使命。

2. 大宛国的转折点:逃脱后经大宛(费尔干纳盆地)抵达大月氏,此时大月氏已定居妫水(阿姆河流域)安居乐业,无复仇匈奴之意。

3. 地理发现成果:首次带回关于安息(帕提亚帝国)、条支(塞琉古王朝)、身毒(印度)等国的详细情报,修正了中原对西域的认知。

凿空的历史内涵:

军事意义:虽未达成联盟目标,但获得了匈奴西部疆域的战略情报,为后来霍去病夺取河西走廊奠定基础。

经济影响:发现蜀地邛竹杖和蜀布经身毒流通的线索,促使汉武帝开通西南夷道,同时催生了官方主导的丝绸之路贸易体系。

文化交流:引入葡萄、苜蓿等作物,西域音乐、天文历法随之东传,中原丝绸、漆器技术西渐。

后续发展:

公元前119年张骞二次出使,携带价值巨万的金帛货物,派遣副使分赴乌孙、大宛等国,正式建立汉与西域各国的外交关系。此举导致"使者相望于道"的盛况,敦煌悬泉汉简记载西域使者"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

考古佐证:

新疆阿拉尔墓葬出土的汉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尼雅遗址发现的"司禾府印"印证了汉朝对西域的经营管理。斯坦因在塔里木盆地发现的佉卢文木简,显示了丝绸之路上多元文明的交汇。

张骞凿空不仅拓展了汉帝国的世界观,更重构了欧亚大陆的文明交流网络。其历史价值在于将零散的民间商贸转变为国家意志推动的跨文明对话,为后来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埋下伏笔。

文章标签:

上一篇:韩非子入秦遇害 | 下一篇:五虎上将的传奇故事与英勇事迹

汉宣帝安定边疆策

汉朝呼韩邪单于

汉宣帝(刘询)在位期间(前74年—前49年)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边疆政策,史称“孝宣中兴”,其边疆战略兼具武力威慑与怀柔羁縻,形成了汉代边疆治理

张骞西域凿空使

汉朝张骞

张骞西域凿空使是中国古代外交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其历史意义远超单纯的探险活动。根据《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张骞传》的记载,这次出使蕴含着汉代

汉和帝西域经略

汉朝甘英

汉和帝刘肇在位期间(88—106年),东汉对西域的经略是其边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东汉与西域的关系经历了从短暂收缩到再度扩张的复杂过程,其

霍光辅政专权

汉朝霍光

霍光辅政专权是西汉中后期重要的政治现象,其历史背景、权力运作及影响值得深入分析。 霍光(?—前68年)是汉武帝临终任命的辅政大臣,历经昭、宣两朝

张骞西域凿空使

汉朝张骞

张骞西域凿空使是中国古代外交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其历史意义远超单纯的探险活动。根据《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张骞传》的记载,这次出使蕴含着汉代

张骞通西域始末

汉朝张骞

张骞通西域是中国古代外交与地理探索的重大事件,其始末不仅体现了汉朝的开拓精神,也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以下是基于《史记·大宛列传》等史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