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观应
朝代:清朝 | 时间:2024-05-02 | 阅读:7252次历史人物 ► 郑观应
郑观应(1266年-1324年),字详秩,号司务。元代杂剧家、文学、戏曲理论家。
郑观应出生在江西吉安人,是元初杂剧家郑邦任之孙,有“南郭子瑜自南而来”之称。十岁能弹琴,很早就展示出了他的文学才华。曾游学岭表,有赋《海岛》,并游玩吉、泰之府,后登金陵考取进士。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戏曲创作上,尤以幽自股以琵琶的一首《扶摇露》最著名。
《扶摇露》是郑观应于元成宗至治二年(1322年)创作的一篇旗本曲,仅存其曲名及序,但判两上元、豪商诸色杂剧中多曲引用与借用之名。他又被人称为曲神,《后汉演义·卷十二》中有他的事迹。
郑观应一生的主要成就是杂剧的创作和研究,他提出了许多戏曲的理论,并写了许多剧作。他的剧作主题多元,既有“中国人的故事”,又有外国故事,内容丰富,风格独特。他主张“兼纂之学”,即将中国古典文学、民间文学和外国文学相结合,以丰富戏曲的题材和表现手法。
郑观应在戏曲理论上的贡献非常重要。他提出了“曲无尽发”、“尽发无忘”、“忘尽无幽”三个理论,并讲述了“三观两业”的原则。他认为戏曲要具有艺术效果,就必须有情节和人物的悲剧冲突,有丰富的表现手法。他还指出了剧本的编写要注意时代背景、国家政治、人民生活等因素,以及他也会注意音乐和舞蹈在戏曲中的运用。
郑观应的理论对后来的戏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作品在当时一直流传下去,对后来的杂剧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对话剧、音乐剧的发展都有很大的贡献。
郑观应是元代杂剧的杰出代表,他的戏曲理论和创作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对中国戏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很受欢迎,而且在后来的戏曲发展中一直有影响。他提出的戏曲理论在后来的戏曲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中国戏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章标签:
上一篇:明朝工艺家宋徽宗 | 下一篇:夏商时期的艺术与雕塑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