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长坂坡张飞吼退敌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31 | 阅读:5969次
历史人物 ► 张飞

长坂坡张飞吼退敌的故事源于《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但历史上确有相关事件的影子。以下是结合《三国志》等史料的分析和扩展:

长坂坡张飞吼退敌

1. 事件背景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军南下追击刘备。刘备当时兵力薄弱,携带大量百姓撤退,行军缓慢。《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等数十骑走。”而真实的长坂坡战役中,刘备军遭到曹军精锐虎豹骑冲击,损失惨重。

2. 张飞的角色

根据《三国志·张飞传》,张飞负责断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这段记载说明张飞确实有“吼退”曹军的壮举,但并无“一声喝断桥梁”的超现实描写。他的威慑力来自据守有利地形(河水阻断追击路径)和悍勇之名。

3. 曹操的谨慎

曹军未追击的原因可能包括:

- 张飞占据地形之利,强攻可能付出较大代价;

- 曹操急于夺取江陵的军事物资(《三国志》提到曹军俘获刘备大量辎重);

- 对张飞骁勇的忌惮(张飞曾在徐州对抗曹军,有一定威名)。

4. 与演义的差异

- 桥梁断裂:史书无记载,应是罗贯中为突出张飞之勇的艺术虚构。

- 军队规模:小说称曹军“百万”是夸张,实际约5000轻骑(虎豹骑)。

- 关羽赵云的表现:演义中赵云“七进七出”救阿斗是虚构,但赵云确在乱军中保护刘备家属;关羽此时正奉命赴江夏求援,未参与此战。

5. 历史影响

此战虽小,却体现了刘备集团的凝聚力:张飞以少量兵力阻敌,为刘备撤退争取时间。战后刘备转赴江夏与孙权联合,促成赤壁之战,形成三国鼎立雏形。

6. 延伸知识

- 虎豹骑是曹操麾下精锐,《魏书》称其“天下骁锐”,统帅曹纯在长坂坡战役后不久病逝。

- 张飞“据水断桥”的战术类似项羽乌江之战,可能为后世文学借鉴。

- 长坂坡遗址今属湖北当阳,明代起建有“张飞横矛处”碑刻,成为文化符号。

历史中的张飞并非仅有鲁莽形象,其军事才能与威慑力在长坂坡一役得到充分展现,而演义通过夸张手法进一步放大了这一传奇色彩。

文章标签:

上一篇:汉军大破车师国 | 下一篇:大将军王敦

赵云力斩五将

三国赵云

赵云力斩五将的故事源自《三国演义》的文学创作,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史实。以下是结合历史与演义的分析: 1. 史实基础与演义虚构 正史《三国志》中,赵云

颜良文丑丧白马

三国颜良

颜良、文丑是东汉末年袁绍麾下的两员猛将,以骁勇善战闻名,其生平事迹主要见于《三国志》及《后汉书》。关于"丧白马"的典故,史书记载较少,但结合历史

陶谦三让徐州牧

三国陶谦

陶谦"三让徐州"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桥段,但历史真实情况与小说描写存在差异。结合《三国志》等史料,可梳理出以下关键信息:历史背景与事件脉络1. 东

刘备三让徐州牧

三国刘备

关于刘备“三让徐州”的历史背景及细节,主要出自《三国志》等正史记载,需注意与《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区分。以下是依据史实的分析: 一、事件背景1.

长坂坡张飞吼退敌

三国张飞

长坂坡张飞吼退敌的故事源于《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但历史上确有相关事件的影子。以下是结合《三国志》等史料的分析和扩展:1. 事件背景 建安十三年

张飞怒吼长坂坡

三国张飞

"张飞怒吼长坂坡"典出《三国志·蜀书·张飞传》,是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追击刘备时的著名事件。据《三国志》记载,刘备败退当阳时,令张飞率二十骑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