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夏商 >> 详情

商朝的渔业与水产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6-08 | 阅读:8315次
历史人物 ► 商朝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其渔业与水产经济在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商代的渔业发展依托黄河、长江等水系及沿海地区,考古发现与甲骨文记载共同揭示了这一时期渔业活动的多样性与技术特点。

商朝的渔业与水产

一、渔业生产方式与技术

1. 捕捞工具:商代渔业工具以骨制鱼叉、鱼钩和网具为主。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鱼钩表明,当时已掌握金属加工技术,提高了捕捞效率。甲骨文中的“渔”字(如“漁”或“”)形象展示了用网捕鱼的场景。

2. 渔网使用:网捕是主要捕捞方式,考古发现的石制或陶制网坠证明当时已能编织较大规模的渔网。贝类采集也是沿岸居民的常见活动,如商代遗址中的大量贝壳堆积(如蚌器、蜆壳)。

二、水产种类与利用

1. 常见鱼类:甲骨文记载的“鲔”(鲟鱼)、“鲤”等表明商人对鱼种已有分类认识。黄河、淮河流域的淡水鱼是主要来源,沿海地区则可能捕捞海鱼(如带鱼、鲻鱼)。

2. 贝类与龟甲:贝类既是食物,也是货币(如货贝)。龟甲广泛用于占卜,安阳出土的龟甲多来自南方水域,体现跨区域贸易或贡赋关系。

三、渔业经济与社会功能

1. 经济补充:渔业是农耕经济的重要补充,尤其在水患频繁的商代,渔猎帮助缓解粮食短缺。《尚书·酒诰》提到商遗民“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暗示贸易中可能包含水产。

2. 祭祀与礼仪:鱼类和贝类见于祭祀活动,甲骨文有“燎鱼”祭河的记录。青铜器(如鼎、簋)中的鱼纹装饰也反映其文化意义。

四、技术传播与区域差异

1. 沿海与内陆差异:山东、江苏等沿海遗址(如大辛庄)出土的海洋鱼类骨骼,表明沿海渔业更发达;内陆则以河湖捕捞为主。

2. 渔业与气候影响:商代气候较今温暖湿润,黄河下游沼泽遍布,为渔业提供便利。盘庚迁殷后,对水域资源的依赖在甲骨文中仍有体现。

五、考古与文献印证

殷墟出土的鱼类遗骸(如草鱼、鳙鱼)与甲骨文“获鱼”“雨渔”等记载相吻合,反映渔业活动的季节性。部分学者推测,商代可能存在初步的鱼类养殖,但尚无直接证据。

商朝渔业不仅满足生存需求,还渗透到宗教、贸易领域,其技术基础与资源管理方式为周代渔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章标签:渔业与水产

上一篇:林则徐虎门销烟事件考 | 下一篇:周康王的治世与政策

夏朝:中国首个王朝的起源

夏商大禹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文献记载中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其存在时间约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标志着中国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尽管夏朝的历史因缺

商代战车与军事革新

夏商甲骨文

商代战车与军事革新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出现标志着战争形式从步兵为主向车战体系的重大转变。商代(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中晚期,战车

殷商贵族饮食文化考

夏商甲骨文

殷商贵族饮食文化是中国古代饮食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其特点深刻反映了青铜时代的礼制、宗教与社会分层。以下结合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从多个维度展开论

商代丝织品技术的萌芽

夏商妇好墓

商代是中国古代丝绸技术萌芽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表明,商代(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的丝织品技术已具备初步水平,为后世丝绸业的繁荣

商朝的文字记录载体

夏商商朝

商朝的文字记录载体主要包括甲骨文、青铜器铭文、陶文、玉器刻辞以及简牍等。这些载体不仅反映了商代文字的成熟与广泛应用,也为研究商朝历史、宗教、

商朝青铜冶炼技术

夏商商朝

商朝青铜冶炼技术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高峰阶段,其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世界冶金技术的领先地位。商朝青铜冶炼技术的核心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