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与波斯交往记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7-25 | 阅读:2934次历史人物 ► 唐朝
唐朝与波斯的交往是古代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篇章,双方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互动,展现了跨区域文明的深度交融。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梳理:
一、政治与外交关系
1. 萨珊波斯与唐朝的官方往来
萨珊帝国(224—651年)末代君主伊嗣俟三世(Yazdegerd III)在阿拉伯军队入侵期间,于638年、647年、648年三次遣使赴唐求援。唐太宗、高宗虽未直接派兵,但授予其"右武卫将军"等虚职以示支持。651年萨珊亡国后,王子卑路斯(Peroz)流亡唐朝,获高宗册封为波斯都督府都督(661年),后封右武卫将军,最终卒于长安。
2. 波斯都督府的设立
唐朝在疾陵城(今伊朗扎博勒)设立波斯都督府(662年),名义上作为萨珊遗民的羁縻统治机构,实际存在约20年。此举既是对萨珊王族的庇护,也体现了唐朝经略中亚的战略意图。
3. 大食东扩下的三方博弈
随着阿拉伯帝国(唐称"大食")的东侵,唐朝与波斯遗民、突厥势力形成联合抗大食的态势。751年怛罗斯之战后,唐在西域影响力减弱,但波斯商旅仍通过海陆两道持续来华。
二、经济与贸易联系
1. 丝绸之路的商贸枢纽
波斯人垄断了唐朝与西亚间的中转贸易,将波斯锦、宝石、香药(如乳香、没药)输入中国,同时转运中国丝绸、瓷器至地中海。西安出土的萨珊银币多达2000余枚,证实了贸易规模。
2. 唐朝境内的波斯商帮
广州、扬州、长安等地形成波斯人聚居区。《资治通鉴》载唐末黄巢攻广州时杀戮番商12万人,虽数字夸大,但反映波斯商人群体之庞大。长安西市有专营波斯商品的"波斯邸"。
三、文化技术交流
1. 宗教传播
波斯本土的祆教(琐罗亚斯德教)在唐称为"胡天",长安有祆祠5座。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经波斯传入,781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以汉文与叙利亚文双语铭刻。摩尼教通过回鹘成为唐朝合法宗教(768年建大云光明寺)。
2. 艺术与科技影响
波斯风格的联珠纹、对兽纹在唐代织锦中盛行,何稠等工匠曾仿制波斯"金线锦"。天文历法方面,《开元占经》收录波斯天文学家马兹达克(Māzak)的《胡天历》。唐代九部乐中的"安国乐""康国乐"均含波斯音乐元素。
3. 植物与医药输入
波斯的苜蓿、葡萄、阿月浑子(开心果)在唐广泛种植。孙思邈《千金要方》收录波斯青黛、绿盐等药材,《海药本草》更详细记载了波斯输入的底野迦(解毒剂)、石硫黄等药物。
四、人员流动与社会融合
1. 入仕唐朝的波斯人
李元谅(本名安元光)作为波斯后裔官至尚书左仆射,参与平定朱泚之乱。五代词人李珣为波斯商裔,所著《海药本草》是中外医药交流的重要文献。
2. 语言与文化互鉴
唐代汉语吸收波斯词汇如"菠菜"(源自波斯语"palik")、"唢呐"(来自"surnāy")。敦煌文书中发现有中古波斯语(Pahlavi)书写的景教文献。
五、考古实证与历史遗存
1. 出土文物
陕西乾县唐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中,有头戴翻檐帽、深目高鼻的波斯使者形象。山西太原隋代虞弘墓石椁浮雕,呈现波斯风格的祭祀场景。
2. 海上贸易遗迹
印尼勿里洞岛发现的"黑石号"沉船(9世纪)载有波斯孔雀蓝釉陶器与长沙窑瓷器,印证了唐末波斯与中国的海上贸易网络。
唐朝与波斯的交往,既是两大文明体在地缘政治变局中的务实合作,也是古代欧亚大陆物质与精神文化交流的典型范例。这种互动不仅丰富了双方的社会文化内涵,更为后来的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交往奠定了基础。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