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南北朝 >> 详情

法显西行求佛法

朝代:南北朝 | 时间:2025-06-10 | 阅读:330次
历史人物 ► 法显

法显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求法高僧,东晋时期(约337—422年)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第一位到印度取经并成功归来的僧人,比玄奘西行早约200年。其西行经历和著作《佛国记》(又名《法显传》)为研究古代中亚、南亚历史地理及佛教传播提供了珍贵资料。

法显西行求佛法

一、西行背景

1. 佛教发展需求:东晋时期佛教译经不完善,律藏尤其匮乏。法显深感中土戒律残缺,发愿赴天竺(印度)求取完整的佛教戒律文本。

2. 时代条件: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为陆路西行提供了路径参考,东晋与西域的有限交流也创造了可能性。

二、西行历程(399—412年)

1. 陆路穿越:62岁时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过鄯善(今新疆若羌)、于阗(今和田),跨越葱岭(帕米尔高原),进入北天竺。途中历经塔克拉玛干沙漠,描述鄯善“路中无居民,沙行艰难”。

2. 天竺求法

- 游历北天竺犍陀罗、中天竺摩揭陀国等佛教中心,在巴连弗邑(今印度巴特那)学习梵语,抄写《摩诃僧祇律》《长阿含经》等梵本。

- 参访佛陀故地,如蓝毗尼(诞生地)、菩提伽耶(成道处)、鹿野苑(初)、拘尸那罗(涅槃地),记录当时印度佛教的寺院制度与宗教实践。

3. 海路归国:因陆路战乱改从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乘商船东归,途中遭遇风暴漂泊至耶婆提国(今印尼爪哇),最终在山东崂山登陆,历时13年,携回佛经律藏十余部。

三、历史贡献

1. 佛教文献:带回并翻译《大般涅槃经》等经律,补全汉传佛教律藏体系,推动南北朝佛教戒律规范化。

2. 地理记载:《佛国记》详细记录5世纪中亚、南亚的政治、宗教、民俗,如于阗的佛牙节、斯里兰卡无畏山寺院的盛况,是研究古代丝路的重要史料。

3. 文化交流:其行程证明中印海陆通道的存在,为后世求法者(如玄奘)提供了经验。斯里兰卡至今保留法显曾驻足的阿努拉德普勒遗址。

四、延伸知识

年龄与毅力:法显西行时已年过六旬,归国时近80岁,其艰险程度远超常人想象。在狮子国见到中土丝绢制成的佛像而潸然泪下的记载,体现其赤诚。

史学价值:书中对笈多王朝时期印度社会“无户籍、不役不税”的描述,与印度古文献《政事论》相互印证。

对比玄奘:法显侧重律藏搜集,玄奘偏重经论;法显行记更突出实地见闻,玄奘《大唐西域记》则系统性强。

文章标签:

上一篇:道学家葛洪与晋朝道教的兴起 | 下一篇:高昌郡王的归化与隋朝对外关系拓展

北齐后主亡国记

南北朝高纬

北齐后主高纬(556—577年)的统治是北齐王朝走向灭亡的关键时期。作为北齐第五位皇帝,高纬的昏庸荒政、宠信奸佞和军事决策失误,直接导致了这个鲜卑化

北魏六镇起义始

南北朝尔朱荣

北魏六镇起义是南北朝时期北魏末年爆发的重大军事叛乱事件,其根源在于北魏政权内部的制度性矛盾与民族冲突的激化。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展开

南朝士族的文化影响力

南北朝鲍照

南朝士族的文化影响力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结构变迁与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其影响渗透于政治、文学、艺术、学术乃至日常生活等多个层面,成为这一

钟嵘评《诗品》论

南北朝钟嵘

钟嵘《诗品》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系统的诗歌评论专著,奠定了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基础。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历史地位、理论贡献及影响: 一、历史

法显西行取经

晋朝法显

法显西行取经是中国佛教史上一次重要的求法活动,其历史背景、行程细节及影响均值得深入探讨。 1. 历史背景 法显(约337—422年),东晋高僧,因深感中土

《晋代海外贸易路线》

晋朝法显

晋代(265—420年)是中国海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在东晋(317—420年)阶段,随着南方经济的开发与海上交通的拓展,海外贸易路线逐渐形成规模,为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