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西行取经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7-27 | 阅读:6140次历史人物 ► 法显
法显西行取经是中国佛教史上一次重要的求法活动,其历史背景、行程细节及影响均值得深入探讨。
1. 历史背景
法显(约337—422年),东晋高僧,因深感中土佛经律藏残缺,尤其戒律部分翻译不足,遂立志西行求法。当时中国佛教虽已初具规模,但重要经典如《十诵律》《摩诃僧祇律》等尚未传入,导致僧团修行缺乏统一规范。
2. 行程路线与历程
出发时间:公元399年,法显以60多岁高龄从长安(今西安)出发,同行者最初有慧景、道整等人,但多数中途折返或病逝。
陆路西行:经河西走廊,穿越敦煌以西的“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的死亡之地白龙堆沙漠,抵达鄯善(今新疆若羌)、于阗(今和田),后越葱岭进入北印度。
印度求法:法显足迹遍布北天竺、中天竺,停留长达6年,重点学习梵语、抄写经律,在巴连弗邑(今帕特纳)获《摩诃僧祇律》《杂阿毗昙心论》等经典。
海路归国:公元409年从多摩梨底(今印度西孟加拉邦)乘商船至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再转船经耶婆提(今印尼爪哇),最终于412年抵山东崂山,历时13年,行程数万里。
3. 历史贡献与影响
译经成就:归国后与佛驮跋陀罗合译《摩诃僧祇律》《大般泥洹经》等,填补汉传佛教律藏空白,推动戒律体系完善。
文献价值:所著《佛国记》(《法显传》)详细记录沿途30余国地理、宗教、风俗,是研究5世纪中亚南亚史的一手资料,玄奘西行前亦参考此书。
文化交流:法显的行程促进了中印佛教互动,其海陆往返路线成为后世僧人的重要参考。
4. 补充细节
法显在斯里兰卡曾偶遇中国商人供奉的白绢扇,潸然泪下,可见其思乡之情与求法之坚。
归国时因风暴漂流至青州,时人惊叹其经历,地方官亲自迎接并护送其南下建康(今南京)。
与玄奘相比,法显更侧重律藏,且未获官方支持,全凭个人意志完成壮举,体现早期求法僧的艰辛。
法显的西行不仅是宗教行为,更是一次跨文明探索,其译著与游记至今为学界珍视,被誉为“东亚最伟大的旅行家之一”。
文章标签:
上一篇:陈宫拒降赴死 | 下一篇: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