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一言乱长安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07 | 阅读:3718次历史人物 ► 贾诩
“贾诩一言乱长安”典出《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指的是谋士贾诩在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导致东汉朝廷再次陷入混乱的关键事件。以下从史实角度展开分析:
1. 事件背景与贾诩的动机
公元192年,董卓被吕布刺杀,西凉军群龙无首。李傕、郭汜等将领欲解散部队逃亡凉州,贾诩时任讨虏校尉,提出关键建议:"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不如率众西进,为董公,幸而事济,奉国家以正天下;若其不济,走未晚也。"
贾诩此计表面是为西凉集团争取生机,深层动机可能有二:一是自保(凉州武威人的出身使他与西凉军利益绑定),二是利用乱局寻找政治机会。其策略精准抓住西凉军恐惧心理与复仇情绪。
2. 连锁反应与历史影响
李傕等采纳建议,聚众十万攻破长安,司徒王允,吕布败逃。汉献帝沦为傀儡,关中遭劫掠"死者万余人",宫室焚毁(《后汉书·董卓传》)。
此事件彻底终结王允等人的短暂执政,开启李傕、郭汜四年专权期(192-196年),期间发生"百官饥乏"(《资治通鉴》卷六十)、献帝被劫持等乱象,为曹操"迎天子"埋下伏笔。
贾诩虽暂获宣义将军之职,但很快意识到李傕难成大事,后辗转依附段煨、张绣,最终投曹操,体现其"谋己—谋人—谋国"的递进策略。
3. 贾诩的谋略特点
风险对冲思维:建议中"幸而事济...若其不济"体现其惯用的双预案设计,类似官渡之战前为张绣策划降曹。
人性操控能力:准确利用西凉军对朝廷清算的恐惧,与后来劝曹操立曹丕为太子时"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的攻心术一脉相承。
现实政治逻辑:不同于荀彧的兴汉理想,贾诩始终以存续势力为核心考量,陈寿评其"算无遗策,经达权变"。
延伸辨析
有观点认为贾诩应为长安之乱负主要责任,但需注意:东汉朝廷对凉州武人长期歧视(如崔烈曾主张放弃凉州),贾诩献策本质是凉州集团对关东士族的反抗。
该事件反映东汉末年中央权威崩塌后,地域集团间的恶性博弈。贾诩晚年"阖门自守"(《三国志》注引《魏略》)的谨慎姿态,或含对其早期策谋的反省。
历史教训
贾诩此谋虽显急智,却加剧了汉末乱局。唐人王勃在《三国论》中批评:"(贾诩)虽复责之以名义,要于济事,斯亦何异于楚之晨亡、鸡鸣狗盗者哉!"这正是对乱世中纯粹功利主义策略的深刻反思。
文章标签:
上一篇:汉朝与朝鲜半岛的交往历史 | 下一篇:《晋朝时期的婚姻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