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春秋战国 >> 详情

公输班墨攻械对决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8-02 | 阅读:3000次
历史人物 ► 战国

公输班(鲁班)与墨子战国时期的“墨攻械对决”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与军事史上一次著名的思想与实践交锋。据《墨子·公输》记载,这场对决发生在楚国准备攻打宋国的背景下,展现了器械攻防技术与“非攻”思想的碰撞,可归纳为以下几个关键点:

公输班墨攻械对决

1. 历史背景与动机

公元前440年左右,楚国凭借公输班制造的云梯等攻城器械企图伐宋。墨子作为反战代表,跋涉十日十夜至楚国郢都,以技术实践拆解楚王的战争意图。这场对决本质是“以技止战”的典型案例,而非纯粹的技艺比试。

2. 攻防器械的技术细节

公输班的进攻体系:除云梯外,可能包括“钩强”(水战器械)、“楼车”(观察塔)等,体现战国初期攻城技术的革新。其设计注重突破城墙防御,但受限于材料(多为木质)和工程力学认知。

墨子的防御策略:墨子现场演示“墨守”技术,包括“悬牌”(挡箭装置)、“火捽”(焚烧云梯的装置)及城垣加固法。其核心是“备高临以制下”,通过立体防御体系抵消进攻优势。出土的《墨子》城守诸篇记载了机配置、壕沟挖掘等细节,比《孙子兵法》更具体。

3. 对决过程与思想内涵

公输班与墨子模拟九轮攻防,墨子均成功化解。值得注意的是:

技术的体现:墨子强调“义”高于“巧”,反对将技术用于侵略。其“非攻”思想并非否定器械发展,而是主张技术为民所用。

心理战的运用:墨子提前派弟子禽滑釐携防御器械助宋,形成实际威慑,迫使楚王权衡战争成本。

4. 历史影响与延伸

军事工程学发展:此事件推动了战国时期“墨守”成为防守战术典范,影响了后世《武经总要》等兵书。

科技的先声:早于西方两千余年提出技术道德观,与当代“负责任创新”理念有相通之处。

文化符号意义:“班门弄斧”的典故部分源于此,但需注意公输班在民间传说中被简化为“工匠之神”,与史实中复杂的技术专家形象存在差异。

需指出的是,现存文献对器械具体形制的记载有限,近年来考古发现如湖北楚国车马坑中的攻城槌残件,为研究战国攻城术提供了实物参考。这场对决不仅展现了先秦时期的技术水平,更揭示了中国古代“止戈为武”的战略智慧。

文章标签:

上一篇:西周时期的文字发展 | 下一篇:秦代直道交通网络研究

公输班墨攻械对决

春秋战国战国

公输班(鲁班)与墨子在战国时期的“墨攻械对决”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与军事史上一次著名的思想与实践交锋。据《墨子·公输》记载,这场对决发生在楚国准备

申不害术治思想

春秋战国申不害

申不害(约前385年-前337年),战国时期韩国重要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以“术治”思想著称。作为法家“术派”的创始人,其理论与商鞅的“法”、慎到的

田氏代齐政权更迭

春秋战国战国

田氏代齐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政权发生重大更迭的历史事件,标志着齐国由姜姓吕氏统治转为田氏(后称陈氏)统治。这一过程历经数代人长期经营,最终通过

晏子使楚智对典故

春秋战国屈完

晏子使楚智对典故源自《晏子春秋》,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在外交场合展现智慧与辩才的经典案例。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解析:1. 背景与事件缘起 晏婴

公输班墨攻械对决

春秋战国战国

公输班(鲁班)与墨子在战国时期的“墨攻械对决”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与军事史上一次著名的思想与实践交锋。据《墨子·公输》记载,这场对决发生在楚国准备

田氏代齐政权更迭

春秋战国战国

田氏代齐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政权发生重大更迭的历史事件,标志着齐国由姜姓吕氏统治转为田氏(后称陈氏)统治。这一过程历经数代人长期经营,最终通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