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明朝 >> 详情

徐达北伐定中原

朝代:明朝 | 时间:2025-06-29 | 阅读:8095次
历史人物 ► 徐达

徐达北伐定中原是明初统一战争中的关键战役,标志着明朝彻底终结元朝在中原的统治。此次北伐始于1367年(吴元年)十月,至1368年八月明军攻占元大都(今北京),前后历时十个月,展现了徐达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朱元璋的战略布局。

徐达北伐定中原

一、北伐背景

1. 元末统治危机元顺帝时期,财政崩溃、黄河水患及民族压迫政策引发红巾军起义,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首举义旗,中原陷入割据。

2. 朱元璋集团的崛起:朱元璋以南京为基地,先后击败陈友谅(1363年鄱阳湖之战)、张士诚(1367年平江之战),统一江南。

3. 战略准备:1367年发布《谕中原檄》,提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政治号召,同时整顿军备,训练水陆大军。

二、北伐战役进程

1. 第一阶段:山东攻略(1367.10-1368.2)

- 徐达率军25万,沿运河北上,采用"先取山东,撤其屏蔽"的策略。

- 连克沂州、益都,元将王宣、扩廓帖木儿部将脱因帖木儿溃败,山东全境平定。

2. 第二阶段:河南战役(1368.3-5)

- 西进河南,运用"旋旗相望,首尾呼应"的战术。

- 三月克汴梁(开封),四月破洛阳,五月下潼关,切断元军与西北的联系。

3. 第三阶段:河北突进(1368.6-8)

- 闰七月渡黄河,沿运河北上,连克直沽(天津)、通州

- 八月二日元顺帝弃大都北逃,十五日明军入城,改大都为北平府

三、关键战术特点

1. 梯次进攻:严格遵循朱元璋"稳扎稳打,渐次推进"的指示,每克一地即设卫所巩固。

2. 后勤保障:建立漕运体系,运河沿线设粮仓,如临清仓存粮达30万石。

3. 分化策略:招降元将扩廓帖木儿旧部,如收编豁鼻马部骑兵万余。

四、历史影响

1. 政权更替:元朝退出中原,北元据漠北,明朝获得正统地位,洪武三年(1370年)俘获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

2. 疆域奠定:控制长城以南地区,为永乐时期奴儿干都司、哈密卫等边疆经略奠定基础。

3. 军事制度:北伐军改编为卫所,形成"五军都督府-都司-卫所"体系,如北平都司辖112个卫所。

五、延伸史实

元大都攻防:徐达破城时采取围三阙一策略,故意留德胜门供元军北逃,避免巷战损耗。

后续战事:1369年徐达西征陕西,在沈儿峪(今定西)全歼扩廓帖木儿主力10万人。

经济措施:北伐途中即推行"计口授田",将元朝贵族土地分给无地农民,如山东安置军户6万余。

此次北伐的成功,既有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长期积累的国力支撑,也体现了徐达"纪律严明、算无遗策"的统帅风格,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由南向北统一成功的典范。其军事行动与政治招抚相结合的模式,成为明清两代处理边疆问题的范式。

文章标签:

上一篇:元代驿站系统与交通网络 | 下一篇:雍己在位商道衰

明朝陶瓷工艺与瓷器鉴赏

明朝明朝

明朝是中国陶瓷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其瓷器以精湛的技艺、多样的品种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明朝瓷器的成就主要体现在青花、五彩、斗彩、单色釉等

明朝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变迁

明朝明朝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高度繁荣、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经济与社会变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 一、农业发展与土地制度变

李贽离经叛道录

明朝李贽

李贽(1527-1602),明代晚期思想家、文学家,以其鲜明的异端思想和批判精神被后世称为“离经叛道”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学说,却又

张居正:明朝改革先锋的政治家

明朝明朝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明朝中后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万历初年内阁首辅,主导了著名的“万历新政”,是明代最具争议也最有作为的权臣

徐达开国第一功臣

明朝徐达

徐达作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其历史地位和军事贡献确有充分依据,但需结合具体史实进行客观分析。以下是基于《明史》等史料的多维度解析:军事功绩方面

徐达北伐元朝名将

明朝徐达

徐达是明初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之一,他在北伐元朝的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以下是关于徐达北伐及其对抗元朝名将的史实梳理和相关扩展: 1. 背景与战略地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