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五代十国 >> 详情

五代时期的佛教艺术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8-13 | 阅读:9281次
历史人物 ► 孟昶

五代时期(907年—960年)的佛教艺术承袭唐代余绪,同时因政治分裂形成地域性特色,在造像、绘画、建筑等领域展现出过渡性特征。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发展与特点:

五代时期的佛教艺术

1. 石窟艺术的延续与转型

- 敦煌莫高窟:归义军时期(晚唐至宋初)的洞窟延续唐代风格,但规模缩小,题材更趋世俗化。第98窟(曹议金功德窟)的供养人像巨幅绘制,反映地方政权与佛教的紧密结合。

- 四川地区:前蜀、后蜀治下的广元千佛崖、巴中石窟出现禅宗题材造像,如罗汉群像,衣纹线条简练,面容更趋写实,体现禅宗"直指人心"的影响。

- 吴越国石窟:杭州飞来峰存有少量五代摩崖造像,为宋代西湖佛教艺术先声。

2. 绘画的"疏密二体"分野

- 人物画贯休《十六罗汉图》(现藏日本京都高台寺)以夸张的"胡貌梵相"著称,罗汉骨相嶙峋,体现乱世中的苦修精神。传为石恪的《二祖调心图》则开创减笔泼墨画法,预示南宋梁楷的画风。

- 佛寺壁画:成都大圣慈寺集中了张南本、赵公祐等名家,载籍记载其《华严》《金刚变相》等作品,笔法精严,惜已不存。

3. 建筑与工艺的南北差异

- 木构建筑:华北地区的太原天龙山北汉佛寺遗址可见唐代雄浑遗风,而吴越国雷峰塔(1924年倒塌)的砖木混合结构,体现江南技术革新。

- 佛教工艺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出土的越窑青瓷舍利盒、吴越王室金涂塔,显示"秘色瓷"与金银细工的巅峰技艺。

4. 佛教典籍与思想影响

- 杭州净慈寺永明延寿编《宗镜录》百卷,推动禅教合一思想,影响宋元佛教艺术理论。

- 敦煌藏经洞文献中五代写经占相当比例,书法兼具唐代法度与宋代自由笔意。

5. 地域政权推动的特色艺术

- 后蜀孟昶设翰林图画院,黄筌《写生珍禽图》虽为花鸟,但其精细赋色技法亦影响佛教绘画。

- 闽国王审知铸金铜佛像万尊,福州乌塔浮雕保留五代东南沿海佛教美术标本。

五代佛教艺术的多元发展,既保留唐代国际性特征,又孕育出两宋文人意趣与民间审美结合的雏形。敦煌绢画《四观音文殊普贤图》(大英博物馆藏)中的山水配景,已显露宗教艺术向世俗化过渡的端倪。这种承前启后的特质,使五代成为研究中古佛教艺术转型的关键节点。

文章标签:

上一篇:隋代的儒学复兴 | 下一篇:宋朝宗教政策与社会信仰

五代时期的佛教艺术

五代十国孟昶

五代时期(907年—960年)的佛教艺术承袭唐代余绪,同时因政治分裂形成地域性特色,在造像、绘画、建筑等领域展现出过渡性特征。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发

吴越国秘色瓷的巅峰

五代十国越国

吴越国秘色瓷的巅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1. 工艺技术的极致化:吴越国(907-978年)继承了晚唐越窑青瓷的工艺传统,并在釉料配方、胎土精炼和烧成技术上

安重荣抗辽败亡

五代十国石敬瑭

安重荣抗辽败亡是五代十国后期后晋政权与辽国(契丹)冲突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展现了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复杂关系。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及

韩熙载夜宴图主角

五代十国韩熙载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杰作,描绘了南唐高官韩熙载在府中设宴纵情声色的场景,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主角韩熙载(902—

五代时期的佛教艺术

五代十国孟昶

五代时期(907年—960年)的佛教艺术承袭唐代余绪,同时因政治分裂形成地域性特色,在造像、绘画、建筑等领域展现出过渡性特征。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发

荆南高氏小国的生存策略

五代十国孟昶

荆南高氏小国(924-963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割据今湖北江陵一带的地方政权,又称南平国。其生存策略体现了乱世中小型政治实体的典型智慧,主要依托地理、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