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盂鼎记载册命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8-12 | 阅读:1300次历史人物 ► 畿服
大盂鼎是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1世纪-前10世纪)的青铜重器,为康王时期所铸,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其内壁铭文长达291字,是迄今发现的西周早期字数最多的青铜器铭文之一,详细记录了周康王对贵族盂的册命过程,具有极高的历史与文献价值。以下从史实角度展开分析:
一、册命仪式的具体内容
1. 背景与目的:铭文开篇记载康王继承文王、武王遗志,强调"盂,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表明此次册命旨在延续周王朝的政治传统。康王通过册命盂来强化对西部疆域的控制,盂可能为殷商旧族归顺者后裔,体现周人"怀柔百神,柔远能迩"的统治策略。
2. 仪式程序:
- 宣示祖德:康王首先追述文王、武王克商功绩,强调"在武王嗣文作邦",确立册命合法性。
- 赏赐清单:赐予盂"鬯卣、冕衣、舄车马",包括祭祀用酒器、礼服和车马组合,属西周高级贵族标配。
- 土地人民:明确记载"授民授疆土",赏赐人鬲(奴隶)659人,夷司王臣13人,这是研究西周奴隶制的重要史料。
3. 职务任命:命盂"型乃嗣祖南公",继承其祖父南公的官职,主管军事("司戎")与司法("敏谏罚讼"),反映西周"世官制"特点。
二、铭文反映的典章制度
1. 册命文体格式:严格遵循"王若曰-受命-赏赐-训诫-作器"结构,成为后世《尚书》中诰命文体的实物印证。铭文中"敬夙夕奔走畏天威"等表述,与《诗经·大雅》"夙夜匪懈"相呼应。
2. 土地制度实证:赐予的"邦司四伯"与"人鬲"对应《周礼》"九畿"制度,证实西周实施"畿服制"管理。铭文末"勿废朕命"的告诫,显示册命具有法律效力。
3. 青铜器铸造规制:鼎高101.9厘米,重153.5公斤,器型为典型的西周早期立耳、深腹、柱足式,纹饰采用浮雕饕餮纹与蕉叶纹组合,反映"藏礼于器"的等级观念。
三、史料价值延伸
1. 历法考证:铭文"唯王廿又三祀"为西周断代工程提供关键参照,结合《竹书纪年》可推定康王在位不少于23年。
2. 文字演变:铭文保留"王"字斧钺象形、"德"字添加"心"旁的演进痕迹,是研究金文书法与甲骨文向小篆过渡的重要样本。其中"祀"字作"巳""示"合体,体现早期宗教观念。
3. 民族关系:所赐"夷司王臣"涉及淮夷战俘,与《逸周书·世俘解》"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记载互证,揭示周初对东方部族的征服史实。
该器与现藏台北故宫的"小盂鼎"原为一组礼器,后者记载盂征伐鬼方获胜献俘,两器共同构建起西周早期军事、政治制度的立体图景。清末学者孙诒让在《古籍拾遗》中首次系统考释其铭文,现古学则通过X射线检测证实其合金配比符合《考工记》"六齐"规范。
文章标签:
上一篇:雍正王朝的变革者 | 下一篇:儒家亚圣孟子思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