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甲骨文中的疾病记载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7-07 | 阅读:7920次历史人物 ► 甲骨文
商朝甲骨文中的疾病记载反映了早期中国医学的雏形和社会对疾病的认知。根据现存甲骨文卜辞,商人对疾病的描述、分类及治疗已具备一定系统性,主要特点如下:
1. 疾病名称与分类
甲骨文记载了30余种疾病名称,多按身体部位或症状命名。例如:
- 头面部疾病:如“疾首”(头痛)、“疾目”(眼病)
- 肢体疾病:如“疾足”(脚病)、“疾肘”
- 内脏疾病:如“疾心”“疾腹”(腹部疾病)
- 传染性疾病:如“疥”(皮肤病)、“疟”(疟疾)
2. 病因观念
商人认为疾病多源于祖先神灵作祟或自然力量影响。卜辞中常见“贞:疾齿,御于妣己”(牙齿患病,向妣己祭祀祈求痊愈),反映“鬼神致病观”与“巫医一体”的特点。
3. 治疗方式
- 祭祀疗法:通过占卜确定病因后,举行祭祀以祛病,如用牲、酒祭奠祖先。
- 药物与针灸萌芽:部分甲骨文提到“灸”“艾”等字,可能涉及早期针灸;另有一些卜辞提及草药使用,但具体方法不详。
- 巫术疗法:巫师(如“巫咸”)通过咒语、仪式驱邪。
4. 社会影响
疾病是商王占卜的重要议题,如武丁时期卜辞多次记载“妇好”患病,反映疾病对贵族阶层的威胁。此外,甲骨文中“疫”字出现,表明当时已认识群体性疾病。
扩展知识:
甲骨文疾病记载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比《黄帝内经》早约千年。
商人将疾病与天象(如“月食致疾”)、气候(“风疾”)关联,体现朴素自然观。
部分疾病名称沿用至今,如“龋齿”在甲骨文中写作“”,形似虫蛀牙齿,与现代认知相似。
甲骨文的疾病记录虽带有迷信色彩,但为后世中医理论发展提供了早期实践基础,也揭示了商代社会对生命健康的探索。
文章标签: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