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于禁降蜀屈膝辱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05 | 阅读:5381次
历史人物 ► 于禁

于禁降蜀屈膝辱一事,主要涉及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于禁在襄樊之战中的坎坷经历,需结合史料辩证分析。以下是基于《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籍的客观解读:

于禁降蜀屈膝辱

1. 历史背景:襄樊之战的转折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北伐围攻樊城,曹操急遣于禁、庞德率七军救援。时逢汉水暴涨,于禁部队遭遇“水淹七军”而全军覆没。这一自然灾害成为战役关键,并非单纯军事失误。《三国志·于禁传》明确记载“秋,大霖雨,汉水溢”,说明天灾的不可抗力性。

2. 投降动机的争议

于禁后选择投降,而庞德宁死不屈。这一对比常被放大为道德评判,但需注意:

年龄与处境差异:于禁时年六十余,为曹操旧部;庞德属新附将领,需以死明志。

战略考量:于禁或存保全士卒之念,且曹魏曾有张辽徐晃等降将先例,投降并非绝对异常。

魏略》记载:于禁被囚江陵期间,曾向关羽求饶,但裴松之注引时已质疑其真实性,可能为吴人丑化之辞。

3. “屈膝辱”的后续影响

曹魏反应:曹操闻讯叹息“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更多是失望而非单纯羞辱。

政治宣传曹丕命人作壁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实为强化忠君意识形态,警示臣节。

于禁结局:返魏后遭虞翻讥讽,抑郁而亡,反映出汉末“重死节”的风气对降将的心理压迫。

4. 蜀汉视角的缺失

史料多载魏吴记载,蜀汉方面未详述于禁在蜀境经历。《关羽传》仅提“禽于禁”,未言虐待。所谓“屈膝辱”可能源于后世文学渲染,如《三国演义》虚构于禁“摇尾乞怜”情节。

5.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陈寿评价:“禁持军严整……而弗克其终”,指出其早期治军严谨与晚节不保的矛盾。

现代视角:需考虑汉末武将投降的普遍性(如张郃、黄权等),单纯道德批判易失公允。

扩展知识

于禁在投降前是曹操“五子良将”之一,曾独立领军讨伐不臣,地位高于张辽。

曹丕对于禁的羞辱包含政治算计,旨在削弱曹操旧部影响力。

考古发现(如《于禁碑》残片)显示,魏晋时期对其评价存在官方刻意淡化现象。

这一事件本质是乱世个体命运与时代价值观冲突的缩影,需避免简单化的忠奸二分法。

文章标签:

上一篇:汉武帝推行的均输平准政策 | 下一篇:慧远庐山结社

三国地图变迁考

三国三国

三国时期(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割据与疆域变动的典型阶段,其地图变迁主要体现在魏、蜀、吴三国的疆域争夺、行政区划调整以及边境势力的消长

于禁降蜀屈膝辱

三国于禁

于禁降蜀屈膝辱一事,主要涉及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于禁在襄樊之战中的坎坷经历,需结合史料辩证分析。以下是基于《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籍的客观解读

官渡之战的影响

三国刘表

官渡之战(200年)是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略决战,对三国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具体影响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 北方统一的基础确立 曹操以少

袁绍官渡败绩恨

三国袁绍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的败绩堪称其军事生涯的转折点,此战的失利不仅导致河北霸业崩解,更暴露了其战略决策与集团内部的深层次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解析袁

于禁降蜀屈膝辱

三国于禁

于禁降蜀屈膝辱一事,主要涉及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于禁在襄樊之战中的坎坷经历,需结合史料辩证分析。以下是基于《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籍的客观解读

于禁降关羽

三国于禁

于禁投降关羽的事件发生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是襄樊之战中的关键转折点之一。以下根据《三国志》等史料,从多个层面分析这一历史事件: 一、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