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隋朝 >> 详情

陈棱渡海征流求

朝代:隋朝 | 时间:2025-07-05 | 阅读:9418次
历史人物 ► 杜佑

陈棱渡海征流求是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7-610年)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由隋炀帝下令、骠骑将军陈棱与朝请大夫张镇周率军执行,目标为当时台湾岛上的"流求国"(非今日冲绳的古称"琉球")。此次远征反映了隋朝经略东南海疆的意图,也是中国正史首次明确记载的大陆政权对台湾的军事行动。

陈棱渡海征流求

一、历史背景

1. 隋炀帝的扩张政策:隋炀帝继位后推行积极的外交军事政策,继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后,将目光投南海域。

2. "流求"的地理争议:《隋书》记载的"流求"位置存在学术争议,主流观点认为指台湾中北部(如台湾大学曹永和考证),部分学者认为可能包含琉球群岛。考古发现台湾铁器时代文化(如十三行文化)与隋代遗物存在关联性。

3. 东吴的先行探索三国时期吴国曾派卫温、诸葛直抵达夷州(一般认为即台湾),但规模与影响远不及隋代。

二、远征过程

1. 军事准备: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先派朱宽"入海求访异俗",后因招抚失败决定武力征讨。大业六年(610年)集结东阳(今浙江金华)兵万余人,战船数百艘。

2. 作战路线:从义安郡(今广东潮州)出海,经高华屿(疑为澎湖花屿)、鼊屿(可能为琉球八重山群岛)抵达流求本土。

3. 战役细节

- 初期遭遇流求王欢斯渴剌兜抵抗,隋军使用先进攻城器械突破栅栏防御。

- 斩欢斯渴剌兜,俘获其子岛槌及部众数千人。

- 《隋书·陈棱传》记载"焚其宫室,虏其男女数千人"。

三、历史影响与局限

1. 政治意义:确立了中国中央政权对台湾的宗主权主张,为后续历代王朝经略台湾提供历史依据。

2. 文化传播:带回的"流求人"被安置于福建,促进两岸早期交流。台湾考古发现的隋代"开元通宝"可能与此役有关。

3. 军事局限:战役后未建立长期统治,隋朝迅速灭亡导致经营中断。唐代杜佑《通典》批评此举"得人士不足以充损益"。

四、延伸知识

1. 航海技术:隋军使用"五牙舰"等楼船,显示当时中国已具备远海作战能力。《隋书》记载的"昼夜二旬"航程反映对黑潮的利用。

2. 流求社会形态:据俘虏描述,当地已有农耕(多稻田)、部落联盟制及原始宗教,与台湾原住民文化特征吻合。

3. 后世记载差异:南宋《诸蕃志》将流求与毗舍耶(菲律宾)混淆,明代后才逐渐明确台湾与琉球的区分。

这次远征标志着中国古代王朝第一次以国家力量介入台湾事务,其历史记载为研究台湾早期历史提供了珍贵文本。虽然实际控制效果有限,但为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明代抗倭及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后续历史事件奠定了法理基础。

文章标签:

上一篇:赵婴齐北周柱石 | 下一篇:孟郊苦吟游子心

高颎献策平南陈

隋朝高颎

高颎献策平南陈是隋朝统一中国过程中的重要战略谋划。作为隋文帝杨坚的核心谋臣,高颎在开皇七年(587年)提出的平陈方略,系统性地解决了南下灭陈的战

陈棱渡海征流求

隋朝杜佑

陈棱渡海征流求是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7-610年)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由隋炀帝下令、骠骑将军陈棱与朝请大夫张镇周率军执行,目标为当时台湾岛上的"流求国

隋与吐蕃联姻

隋朝吐蕃

隋朝与吐蕃的联姻是7世纪初中原王朝与青藏高原政权建立政治同盟的重要事件,主要发生在隋炀帝时期(605—618年)。尽管史料记载相对简略,但通过《隋书》

隋末十八路反王

隋朝李密

隋末十八路反王是隋朝末年社会动荡、群雄并起的产物,指在隋炀帝统治末期至唐朝建立前,各地爆发的多支大规模农民起义及割据势力。这些势力多以"王"自居

陈棱渡海征流求

隋朝杜佑

陈棱渡海征流求是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7-610年)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由隋炀帝下令、骠骑将军陈棱与朝请大夫张镇周率军执行,目标为当时台湾岛上的"流求国

陈稜远征流求国

隋朝杜佑

陈稜远征流求国是隋朝时期一次重要的海上军事行动,发生于大业六年(610年),反映了隋炀帝经略东南海疆的意图。以下是关键史实及相关背景的详细分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