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行政始末考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7-03 | 阅读:4197次历史人物 ► 共和
关于西周时期"共和行政"的始末,目前史学界主要存在两种解读体系,其核心争议在于"共和"二字究竟是指"共同执政"还是"特定人名"。现结合传世文献与青铜器铭文考证如下:
一、传世文献的记载分歧
1.《史记·周本纪》记载,公元前841年因周厉王暴政引发"国人暴动",厉王奔彘(今山西霍州)后,由"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此说认为"共和"是周公、召公共同执政的政治模式,持续14年至宣王即位。
2.《竹书纪年》则明确记载"共伯和干王位",指诸侯共伯和(卫国君主)代行王政。古本《竹书纪年》有"共伯和即于王位"的记载,与《吕氏春秋·开春论》《庄子·让王》等文献可以互证。
二、出土文物提供的线索
1.2003年眉县杨家村出土的逨鼎铭文记载"朕皇高祖单公,克逨匹成王,成受大命",显示西周早期已有贵族协助天子理政的传统。
2.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系年》第八章记载"厉王大虐于周,卿李(士)、诸正、万民弗忍于厥心,乃归厉王于彘,共伯和立",与《竹书纪年》记载基本吻合。
三、争议焦点的深度分析
1.地名证据:共地考古发现显示,河南辉县在商周时期确有共国存在,与卫国的共伯封地相符,这为人名说提供了地理依据。
2.权力结构矛盾:
按周公召公执政说,西周实行"三公"制度,不太可能出现二元执政;
从青铜器铭文看,厉王时期确有多位大臣联合理政的现象,如琱生诸器记载的"五大臣"联合办案。
3.纪年方式的变化:
司马迁可能将"共伯和干政"的纪年方式误读为政治体制。金文资料显示,西周确有以执政大臣纪年的惯例。
四、历史影响的再认识
1.政治制度层面:该事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大臣集体执政的先例,为东周"卿族执政"模式提供了参照。
2.史学意义:这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即始于此年(公元前841年)。
3.文献学价值:
现存40余件"共和时期"青铜器中,如克钟、史颂鼎等器物的铭文纪年方式,为断代研究提供了关键坐标。
当前学术研究更倾向于"共伯和"人名说,但周公召公共同辅政说仍有一定解释空间。这个事件折射出西周中晚期宗法制度的危机,以及贵族集团对王权的制约机制,其政治遗产深刻影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权力结构转型。
文章标签:行政
上一篇:夏商时期的文化传承与遗产保护 | 下一篇:晏子巧谏齐景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