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始末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5-28 | 阅读:8870次历史人物 ► 慈禧
慈禧太后(1835—1908)是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其垂帘听政的始末涉及政治斗争、权力更迭与近代中国的重大变革。以下是其垂帘听政的主要过程及相关背景:
1. 垂帘听政的起源
- 咸丰帝去世与顾命八大臣:1861年,咸丰帝在热河病逝,遗命由肃顺等八大臣辅佐幼子同治帝(载淳),但慈禧(同治生母)与慈安太后(咸丰正宫皇后)被排除在核心权力之外。
- 辛酉政变:慈禧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政变,逮捕肃顺等人,废除顾命大臣制度,确立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体制,同治帝即位后,慈禧开始实际掌控朝政。
2. 第一次垂帘听政(1861—1873)
- 权力结构:慈禧与慈安共同听政,但慈禧逐渐主导决策,奕訢担任议政王,推动洋务运动(如设立总理衙门、兴办近代工业)。
- 同治亲政与短暂中断:1873年同治帝成年亲政,但1874年其突然去世后,慈禧选择年幼的光绪帝(载湉)继位,再次垂帘听政。
3. 第二次垂帘听政(1875—1889)
- 巩固权威:慈安太后1881年去世后,慈禧独揽大权,通过控制光绪帝的教育与婚姻(如1889年安排其侄女隆裕为皇后)强化影响力。
- 洋务与保守并存:支持李鸿章等推动军事现代化(北洋水师),但压制政治改革(如1884年罢免奕訢)。
4. 归政与第三次听政(1898—1908)
- 戊戌变法与政变:1898年光绪帝支持维新派变法,触怒慈禧,她发动政变囚禁光绪,重新训政,镇压变法人士(如谭嗣同)。
- 清末新政与权力终结:1900年义和团事件后,慈禧被迫推行“新政”(如废除科举、预备立宪),但未能挽救清廷危机。1908年,慈禧与光绪帝相继去世,结束其47年的统治。
5. 历史评价与影响
- 集权与改革矛盾:慈禧维持了清廷稳定,但压制变革导致近代化滞后,甲午战争失败与庚子赔款加剧国家危机。
- 女性统治的特殊性:作为少数长期执政的女性,其权术手段(如利用宗室矛盾)成为研究焦点。
慈禧的垂帘听政反映了传统皇权体制的僵化与近代转型的困境,其统治时期既是清朝最后的“回光返照”,也是中国社会剧变的关键阶段。
文章标签:听政
上一篇:明朝景德镇瓷器发展 | 下一篇:夏商时期的科技先锋人物及其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