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五代十国 >> 详情

冯道乱世长乐老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15 | 阅读:9341次
历史人物 ► 冯道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五代时期著名的政治人物,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政坛不倒翁"。他在乱世中秉持务实态度,以保全民生为己任,其行为方式引发后世对其"忠节观"的长期争论。

冯道乱世长乐老

一、政治生涯的传奇性

1. 服务政权更迭:从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入仕,到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去世,历经四个王朝、十位皇帝(含契丹主耶律德光),始终担任宰相、三公等要职,创下"十朝元老"的历史记录。

2. 行政能力卓越:在《旧五代史》中被评价为"持重镇俗,以德化人",主持校订《九经》并推动雕版印刷,建立儒家经典的标准化文本;改革科举制度,在动荡时期维持文教体系运转。

3. 民生关怀实践:在后晋亡于契丹时,劝阻耶律德光屠杀汉人;后汉时期减免赋税;周太祖郭威称帝时,力主减轻严刑峻法。这些行为体现其"不以一姓之兴废为念,而以百姓之利害为心"的政治哲学。

二、历史评价的二元对立

1. 批评传统: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痛斥其"不知廉耻",树立了主流史家的道德批判范式。

司马光称其"奸臣之尤",认为其行为助长了五代士人无操守的风气。

宋代理学家更将其作为"失节事大"的反面典型。

2. 客观重新评估: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在"天地闭,贤人隐"的乱世,冯道"全其身以为生民之庇"具有现实合理性。

现代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其行为反映了河北藩镇集团务实传统与儒家道德观的冲突。

当代研究者指出,五代时期"忠"的概念仍以对民负责为先,而非对单一王朝效忠。

三、思想与处世之道

1. "长乐老"的自述:在其《长乐老自叙》中系统阐述处世哲学,称"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强调实用主义的道德观。

2. 政治智慧的表现:善于把握变革节点,如在石敬瑭称帝前准确预判形势;面对郭威兵变时妥善处理政权过渡,显示对时局的敏锐判断。

3. 文化贡献:主持的《九经》刊刻工程影响深远,开创监本系统,为宋代文化复兴奠定基础。其重视文教的政策被赵匡胤所继承。

四、时代背景的特殊性

五代十国(907-979年)的特殊政治环境塑造了冯道的生存策略:

1. 王朝平均寿命仅10余年,政权更替多通过军变完成

2. 河北地区百年藩镇传统形成地域性政治文化

3. 门阀士族衰落后,官僚群体面临新的职业建构

4. "华夷之辨"在契丹介入后产生思想冲突

冯道的争议性本质是传统忠君观念与乱世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在道德理想与生存现实的张力中,其选择既体现了政治家的实用智慧,也暴露了传统体系的时代局限性。对这位特殊历史人物的评价,需要放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审视,而非简单套用理学规范。

文章标签:

上一篇:秦琼传世兵法及其唐代军事影响 | 下一篇:宋宁宗开禧北伐记

李嗣源平定邺都兵变

五代十国李嗣源

李嗣源平定邺都兵变是五代后唐政权巩固过程中的关键事件。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及历史细节展开分析: 一、背景与起因1. 后唐初期的政治生态:926年李存

石敬瑭认辽为父

五代十国石敬瑭

石敬瑭认辽为父的事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儿皇帝"事件,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建国过程中。这一事件深刻影响了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的关系,也成为后世

冯道乱世长乐老

五代十国冯道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五代时期著名的政治人物,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政坛不倒翁"。他在

徐温吴国专权

五代十国杨渥

徐温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吴政权(902-937年)的实际掌权者,他通过政治手段逐步架空杨氏皇族,奠定了南吴的政治格局。以下是关于徐温专权的史实分析:1. 早年

冯道乱世长乐老

五代十国冯道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五代时期著名的政治人物,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政坛不倒翁"。他在

冯道历仕十君

五代十国冯道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五代时期著名政治家,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及契丹,共侍奉十位君主(包括后唐庄宗、明宗、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