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间节日与习俗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7-15 | 阅读:5855次历史人物 ► 韦巨源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社会开放的时代,民间节日与习俗丰富多彩,融合了汉民族传统与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庆体系。以下是唐代主要民间节日及相关习俗的详细考述:
1. 元日(春节)
作为岁首最重要的节日,唐代元日已有系统化的礼仪与民俗。朝廷举行大朝会,皇帝受群臣朝贺,赐"柏叶酒"以寓长寿。民间盛行"庭燎"(庭院燃火堆驱邪)、"屠苏酒"(用药材浸泡的节令酒)、"桃符"(悬挂桃木)等习俗。敦煌文书P.2838《诸杂推五姓阴阳等宅图经》记载了"悬幡""贴画鸡"等驱傩仪式。
2. 上元节(元宵节)
宫廷与民间均盛行灯会,据《开元天宝遗事》载,玄宗时长安制高八十尺的灯轮,"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中"火树银花合"即描写此景。"踏歌"(集体舞蹈)与"食面茧"(蚕茧状面食)是典型民俗。《唐六典》记载官府解除宵禁三日,称为"放夜"。
3. 寒食与清明
寒食节禁火冷食的习俗源自周代,唐代成为官方节日。《唐会要》卷八十二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宫中举行"传蜡烛"仪式,韩翃"日暮汉宫传蜡烛"即咏此事。扫墓习俗由寒食延续至清明,王建《寒食行》描写"三日无火烧纸钱"的仪式。此时盛行打马球、荡秋千等游乐活动。
4. 端午
亦称"浴兰节",宫廷以"续命缕"(五色丝线)赏赐臣子。《岁时杂记》记载长安有"斗百草"游戏。民间悬挂艾人、蒲剑,食用"角黍"(粽子)。敦煌文献S.610《节候赏物》详细记载了地方官府端午赏赐刺史的节礼清单。
5. 七夕
妇女乞巧为主流,《开元天宝遗事》载宫廷"以锦彩结成楼殿,陈瓜果酒炙"。诗人崔颢《七夕》"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反映民间习俗。寺院举行"盂兰盆会",敦煌写本《七夕乞巧诗》展现了具体的乞巧仪式。
6. 中秋
虽未成法定节日,但赏月之风已盛。《开元天宝遗事》记玄宗夜游月宫的传说。文人雅集吟诗成为风尚,白居易《华阳观中秋夜》可见一斑。民间有"拜月"习俗,女子祈求容貌美丽。
7. 重阳
宫廷赐宴并插茱萸,王维"遍插茱萸少一人"即咏此俗。民间登高、饮菊花酒、食重阳糕(又名"菊糕")。《辇下岁时记》记载长安居民"于曲江池头倾杯纵目"。
其他重要习俗:
社日:分春社秋社,祭祀土地神,村社举办"社会"。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描绘了宴饮场景。
腊日:岁末祭祀,寺院举行"驱傩"仪式,《乐府杂录》详细记载了宫廷傩舞的规模。
诞辰庆贺:玄宗将生日设为"千秋节",开创了皇帝庆寿制度化先例。
唐代节日习俗特点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胡汉交融,如元宵节的泼寒胡戏;二是宗教影响,佛道仪式融入节庆;三是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节令市场繁荣,《西京杂记》记载长安节日期间"货卖杂物,百戏竞陈"。
节日食品日趋精致,韦巨源《食谱》记录的"烧尾宴"中有多种节令糕点。娱乐活动多样化,从西域传入的马球成为节庆重要项目。这些习俗通过《艺文类聚》《初学记》等类书得以系统记录,展示了大唐社会生活的鲜活图景。
文章标签:节日
上一篇:隋代法律《开皇律》考 | 下一篇:南唐韩熙载夜宴图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