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明朝 >> 详情

钱谦益降清文人记

朝代:明朝 | 时间:2025-07-21 | 阅读:6145次
历史人物 ► 钱谦益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江苏常熟人,明末清初著名文人、政治人物。其生平经历复杂,尤其在明清易代之际的政治选择引发了后世争议。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其生平与历史定位:

钱谦益降清文人记

一、晚明文坛的崛起

钱谦益早年以文学才华闻名,29岁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与东林党人往来密切。天启年间因东林党争被革职,崇祯朝复起,官至礼部侍郎。其学问渊博,主持“虞山诗派”,编撰《列朝诗集》,对明代文学史梳理贡献显著。诗文创作主张“性情”与“学问”结合,提出“诗有本”说,影响清初诗坛。

二、南明政治参与与变节争议

1645年清军南下时,钱谦益作为南明弘光朝礼部尚书,本与夫人柳如是约定殉国,最终却率先迎降。这一行为引发“水太凉”(据传其试水温后放弃投水自尽)的讥讽。降清后任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但半年后称病归乡。后世对其变节评价两极:或斥为失节贰臣,或认为其暗中参与反清活动(如联络郑成功、支持黄毓祺起义)。

三、学术成就与文化影响

1. 藏书大家:绛云楼藏书达73大柜,被誉为“江南文献之宗”,后毁于火灾但仍影响清据学发展。

2. 史学贡献:撰《国初群雄事略》保留元明之际珍贵史料,开清代史学实证风气。

3. 文学理论:提出“灵心”“世运”“学问”三要素说,为清代性灵派先声。其骈文被赞为“明代第一”。

四、晚年处境与历史评价

归乡后暗中资助抗清力量,1650年因黄毓祺案入狱,经柳如是营救得免。晚年编《投笔集》,诗中暗含故国之思。康熙三年卒,因身份敏感,葬仪从简。清廷将其列入《贰臣传》,但乾隆年间又因其诗文“语涉诽谤”下令禁毁著作。

扩展视角

1. 时代困境的缩影:钱谦益的经历反映了明清易代时士大夫阶层在忠君观念与现实生存间的矛盾。

2. 性别史维度:其妻柳如是的忠烈行为(曾劝夫殉节,后独力持家)形成鲜明对比,引发对明清女性气节的讨论。

3. 文献劫难:绛云楼火灾毁书4万余卷,被视为中国文化史上重大损失,部分幸存书籍后流入毛晋汲古阁、季振宜处。

钱谦益的复杂性在于其学术成就与政治污点的并存,其人生轨迹既展现了传统文人的家国困境,也折射出朝代更替中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撕裂。现代研究者更倾向于将其置于特定历史语境中,而非简单以“忠奸”二元论评判。

文章标签:文人

上一篇:李璮山东割据 | 下一篇:洋务派与近代化尝试

高拱隆庆新政推手

明朝隆庆

高拱是明穆宗隆庆年间(1567-1572年)的重要政治人物,他与张居正同为内阁大学士,在隆庆新政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高拱的政治理念务实且富有改革精神,其政

明朝皇室家族生活

明朝明朝

明朝皇室家族生活具有严格的礼制规范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其日常生活、教育、婚姻及权力结构均体现了封建皇权的特殊性。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1. 日常

钱谦益降清文人记

明朝钱谦益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江苏常熟人,明末清初著名文人、政治人物。其生平经历复杂,尤其在明清易代之际的政治选择引发了后世争

俞大猷抗倭名将传

明朝俞大猷

俞大猷(1503年-1580年),字志辅,号虚江,福建晋江人,明代著名抗倭名将,与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是东南沿海抗倭战争的核心统帅之一。其军事思想和

钱谦益降清文人记

明朝钱谦益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江苏常熟人,明末清初著名文人、政治人物。其生平经历复杂,尤其在明清易代之际的政治选择引发了后世争

钱谦益降清名士

明朝钱谦益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明末清初文学家、政治家,江苏常熟人。他是明清易代之际极具争议的人物,既以文才领袖“江左三大家”闻名,又因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