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两次征讨高句丽始末
朝代:隋朝 | 时间:2025-08-06 | 阅读:4420次历史人物 ► 来护儿
隋朝两次征讨高句丽始末
隋朝对高句丽的征讨是隋炀帝时期的重要军事行动,直接影响隋朝的国运。
第一次征讨高句丽(612年)
隋炀帝大业八年(612年),隋朝发动了对高句丽的第一次大规模征讨。此次战争规模空前,据《隋书》记载,隋军动员兵力超过百万,仅作战部队就达113万人,加上后勤民夫,总数超过200万。
隋军主力由炀帝亲自统帅,分24军渡过辽河进攻高句丽。但由于指挥失误、后勤供应困难以及高句丽的顽强抵抗,隋军进展缓慢。高句丽军队采取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策略,使隋军陷入困境。
最为惨烈的战役发生在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和平壤城下。隋将来护儿率攻至平壤,但因轻敌冒进,在平壤城外遭遇埋伏,损失惨重。陆路宇文述、于仲文率领的30万大军在萨水(今清川江)被高句丽名将乙支文德击溃,几乎全军覆没,仅剩2000余人逃回辽东。
此次失败使隋朝元气大伤,但炀帝并未放弃征服高句丽的计划。
第二次征讨高句丽(613年)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再次集结大军征讨高句丽。此次军事行动吸取了前次教训,调整了战术,但仍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
隋军围攻辽东城时,高句丽守军拼死抵抗,隋军久攻不克。战争期间,国内爆发杨玄感叛乱,严重威胁隋朝后方。炀帝被迫撤军回师镇压叛乱,第二次征讨高句丽以失败告终。
战争背景与影响
1. 战略目的:隋朝征讨高句丽既有军事扩张的需要,也有巩固东北边疆的考虑。高句丽长期与中原政权对抗,并联络突厥,对隋朝构成威胁。
2. 军事失误:隋军数量庞大但指挥混乱,后勤压力巨大。高句丽采取游击战术,避免正面决战,使隋军难以发挥优势。
3. 国内动荡:战争消耗巨大,赋税、徭役激增,导致民怨沸腾,成为隋末农民起义的诱因之一。
炀帝对高句丽的执著征讨耗费了国力,加速了隋朝的灭亡。唐朝建立后,唐太宗和唐高宗继续对高句丽用兵,最终在668年将其灭亡。
文章标签:
上一篇: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传略 | 下一篇:唐朝医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