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厉王国人暴动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8-10 | 阅读:9839次历史人物 ► 镐京
周厉王国人暴动是中国西周时期(约公元前9世纪)发生的一场重大政治事件,标志着西周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以下是基于《史记》《竹书纪年》等史料的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
1. 经济危机:周厉王推行"专利"政策,将山林川泽收归王室垄断,断绝平民渔猎生计,触及贵族(国人)经济利益。《国语·周语》记载"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
2. 政治高压:厉王任用卫巫监视国人,实行"弭谤"政策,《史记》称"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导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3. 军事失利:对外战争消耗国力,淮夷叛乱持续多年,《今本竹书纪年》载"厉王无道,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
二、暴动过程
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确切纪年开始年),镐京国人联合手工业者、小贵族发起暴动:
第一阶段:民众包围王宫,要求废除专利政策
第二阶段:厉王仓皇出奔彘邑(今山西霍州)
第三阶段:形成"共和行政"(一说由共伯和摄政,一说贵族共和执政)
三、事件影响
1. 政治体制变革:开创中国历史上"流放君主"先例,形成14年无王时期的贵族联合执政模式。
2. 经济政策调整:宣王即位后废除专利,颁布"不籍千亩"政策,放松土地控制。
3. 思想观念转变:催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治国理念,《左传》后续发展为"民为邦本"思想。
4. 史学意义:该事件被司马迁作为《十二诸侯年表》起始,成为中国信史时代的明确开端。
延伸知识
"国人"特指居住在城邦内的自由民阶层,包括士、工、商,具有参政议政传统。
近年陕西眉县出土的逨盘铭文记载了厉王时期史实,印证了传世文献记载。
西方同时期(前9世纪)亚述帝国也出现类似平民反抗君主的事件,反映青铜时代晚期的普遍社会矛盾。
这场暴动本质是西周社会资源分配矛盾的总爆发,其"共和行政"的实践比罗马共和国早约200年,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重要尝试。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