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五代十国 >> 详情

五代十国货币制度变迁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6-13 | 阅读:5328次
历史人物 ► 周世宗

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是中国历史上货币制度剧烈动荡的階段,政权更迭频繁导致货币体系呈现多元化、地域化和混乱化的特点。以下从六个方面系统阐述其变迁:

五代十国货币制度变迁

一、铜钱体系的延续与紊乱

1. 唐代遗产的延续:后梁、后唐等政权沿用开元通宝作为基准货币,但铸造质量显著下降。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发行的"天福元宝"重仅2.4铢(约1.5克),仅为开元通宝标准重量的三分之一。

2. 恶钱泛滥现象:割据政权为筹措军费大量铸造减重钱,如楚国的"乾封泉宝"当十钱实际含铜量不足标称值,引发江南地区"以铅锡杂铸"的恶性循环。

二、区域性货币体系的形成

1. 铅铁钱的兴起:闽国龙启元年(933年)王延钧铸造"永隆通宝"大铁钱,每枚当铅钱百文,形成"铅-铁"二级货币体系。考古发现福建地区出土铁钱占比达当地货币遗存的67%。

2. 楚国的特殊货币政策马殷发行"乾封泉宝"大钱同时,实行"境内悉以帛代钱"政策,《十国春秋》记载湖南地区"民间贸易,以帛布为货"。

三、绢帛的货币职能强化

北方政权因铜荒频繁以实物纳税,后唐同光二年(924年)诏令"夏秋税征纳钱帛各半",敦煌文书显示沙州地区绢帛计价占比达交易总量的45%。绢帛的"匹"成为实际记账单位,形成"钱帛并行"的双轨制。

四、劣币驱逐良币的加重

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灭佛铸"周元通宝"时,官方统计民间私熔铜钱铸造佛像现象导致流通铜钱减少约30%。《资治通鉴》记载河北诸镇"销钱为器,获利十倍",致使开封地区出现"市井交易,唯用泥沙钱"的局面。

五、货币理论的新发展

南唐大臣韩熙载提出"钱法三弊论":一是"铸者日少",二是"销者日多",三是"藏者不出",反映了当时货币流通的三大症结。吴越国则尝试建立"金银见钱"制度,杭州发现的窖藏银锭多有"重五十两,盐税"等錾文,显示贵金属开始渗入财政领域。

六、跨政权货币流动现象

考古证据表明,前蜀"永平元宝"在荆南地区流通占比达12%,而南唐"唐国通宝"在吴越墓葬出土率达8%,反映割据政权间存在的经贸联系。契丹政权也通过边境贸易大量吸纳中原铜钱,赤峰辽墓出土钱币中五代钱占比达21%。

该时期货币制度呈现三大历史特征:一是中央铸币权彻底瓦解,形成"各镇自铸"的分散格局;二是货币材质从单一铜钱向铁、铅、绢帛多元发展;三是开始出现向贵金属货币过渡的萌芽,为宋代纸币的产生埋下伏笔。这种混乱状态直至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才逐步得到整顿。

文章标签:货币制度

上一篇:唐朝的乡村社会结构 | 下一篇:狄青面具破西夏

王朴显德历法兴

五代十国柴荣

王朴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著名的天文学家、历法家和政治家,他在显德年间(954—959年)主持修订的《显德钦天历》(简称《显德历》)是中国古代历法史上的

安重荣反叛被杀

五代十国石敬瑭

安重荣(?-942年),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将领,以反对后晋高祖石敬瑭向契丹称臣的政策而发动叛乱,最终兵败被杀。以下根据史实对其反叛及被杀事件展开详

五代时期的文化发展

五代十国韦庄

五代时期(907—96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分裂、政权更迭频繁的阶段,包括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中原王朝及十国等地方割据政权。尽管社会

后周改革与统一基础

五代十国柴荣

后周改革与统一基础后周(951—960年)作为五代时期最后一个中原王朝,虽国祚短暂,但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推行了一系列关键性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

五代十国的外交与朝贡

五代十国周世宗

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外交关系复杂的割据时代。这一时期的外交与朝贡体系呈现出多中心、多层次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方

五代十国的军事技术发展

五代十国周世宗

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是中国军事技术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因政权割据、战争频繁,军事技术在实战需求推动下取得显著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