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五代十国 >> 详情

五代十国的军事技术发展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25 | 阅读:3407次
历史人物 ► 周世宗

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是中国军事技术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因政权割据、战争频繁,军事技术在实战需求推动下取得显著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五代十国的军事技术发展

一、兵器技术的革新

1. 远程武器改进

机技术进一步精细化,出现了更轻便的踏张和腰张,提高了射击频率和便携性。南唐和后周军队装备的“神臂弓”(一种复合强化)射程可达300步(约450米),成为守城利器。

攻城器械方面,抛石机(砲车)被广泛使用,后唐军围攻幽州时曾用“旋风砲”抛射火球,结合技术形成早期。

2. 火器的早期应用

开始从炼丹术转向军事用途。吴越国文献记载了“箭”的使用,将包绑在箭矢上引燃后发射;后周显德年间(954-959年)已有“火毬”“火蒺藜”等爆炸类火器雏形,为宋代火器大发展奠定基础。

3. 护甲与近战武器

受游牧民族影响,铁甲制作采用冷锻法(如青堂羌工艺),重量减轻且防御力提升。马槊(长矛)和环首刀成为骑兵标配,吴国曾专设“兵器作坊”批量生产标准化刀剑。

二、城防与野战战术演进

1. 复合防御体系

城墙普遍加砌砖石外包结构,如后梁洛阳城增设“马面”凸出墙体以消除死角。护城河与瓮城的设计更复杂,南唐金陵城(今南京)甚至引入水系形成立体防御。

2. 骑兵战术的突破

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大力发展重甲骑兵(“铁鹞子”),采用楔形冲锋战术。契丹入侵的压力促使中原军队改进骑兵装备,如使用高桥马鞍和马蹄铁提升机动力。

3. 水战技术专业化

南方诸国如南唐、吴越注重建设,战船配备拍竿(可砸击敌舰的吊臂)和装甲艨艟。闽国发明“轮船”,以脚踏轮桨驱动,摆脱风力限制。

三、军事制度与后勤创新

1. 专业化军械制造

中央设“军器监”统筹生产,后周世宗设立“院”“甲坊”等专项作坊,实行工匠户籍制度保证技术传承。

2. 后勤运输革新

为解决粮草运输,后梁发明“方舟连舫”(连锁运输船),载重量达万石;荆南地区使用畜力辎重车“木牛流马”改良版。

3. 军事工程技术

攻城时采用“地道战”配合土木作业,如后晋攻后梁时挖掘长达十余里的地道;防御方则用“地听”(埋瓮地下动静)反制。

四、技术交流与跨文化影响

北方政权吸收契丹、回鹘的冶铁技术,改进刀剑硬度;南方诸国从海上贸易引入东南亚的毒箭制作工艺。南汉甚至雇佣大食(阿拉伯)工程师参与城防设计。军事技术的多元化交流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开放性和实用性。

五代十国的军事技术发展上接唐代成熟体系,下启宋代系统化军事革命,尤其在火器应用、工程技术和兵种协同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频繁的战争实践加速了技术迭代,为后来宋辽金时期的军事对抗提供了经验基础。

文章标签:军事技术

上一篇:唐代金银器工艺 | 下一篇:《清明上河图的社会镜像》

杜重威降辽叛将

五代十国刘知远

杜重威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重要将领,其降辽事件是后晋灭亡的关键转折之一,反映了这一时期军阀割据、民族矛盾与政治背叛的复杂性。 杜重威的背景与

郑珙北汉殉国臣

五代十国刘知远

郑珙是五代十国时期北汉政权的一位重要官员,生平事迹虽在正史中记载较少,但据《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史料片段和后世地方志的补充,可勾勒出其作

荆南高氏的割据统治

五代十国慕容延钊

荆南高氏的割据统治是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的重要地方政权之一,其统治核心区域位于今湖北江陵一带。该政权存续于907-963年,是十国中较具代表性的藩镇

五代十国的外交与朝贡

五代十国周世宗

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外交关系复杂的割据时代。这一时期的外交与朝贡体系呈现出多中心、多层次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方

五代十国的外交与朝贡

五代十国周世宗

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外交关系复杂的割据时代。这一时期的外交与朝贡体系呈现出多中心、多层次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方

五代十国的军事技术发展

五代十国周世宗

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是中国军事技术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因政权割据、战争频繁,军事技术在实战需求推动下取得显著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