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韦死守辕门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8-07 | 阅读:6786次历史人物 ► 典韦
典韦死守辕门的故事源自《三国演义》,但历史上真实的记载较为简略,主要见于《三国志·魏书·典韦传》。以下是基于史实的分析和延伸:
1. 历史背景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南征宛城(今河南南阳),张绣投降后因曹操强纳其婶邹氏而复叛。曹操仓促应战,典韦率亲兵断后,死守营门,掩护曹操撤退。
2. 典韦的职责与表现
典韦时任曹操的亲卫队长(“帐前都尉”),以勇力著称。史载他手持双戟与长刀,率十余名亲兵与张绣军血战,“一夫当关”般阻挡敌军进攻。《三国志》描述其“力战,杀数十人”,最终因寡不敌众而阵亡。
3. 战术意义
典韦的牺牲为曹操争取了逃脱时间。此战曹操损失惨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均战死,但典韦的死守避免了全军覆没的结局。曹操后来多次祭奠典韦,称“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三国志》注引《魏略》)。
4. 武器与形象考据
典韦的兵器在《三国志》中记载为“大双戟与长刀”,《演义》则夸大其双戟重八十斤。其“死守辕门”的场景可能源自古代战争中将领断后的惯例,如项羽垓下之战等,但细节多为文学渲染。
5. 与《演义》的差异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十六回中增加了典韦醉酒失戟、以人作武器的戏剧化描写,但史实中典韦是清醒应战。辕门(军营正门)的设定也符合汉代军营布局,但具体战斗细节已不可考。
6. 历史评价
典韦被列入曹操庙庭“五子良将”之外的谥号“壮侯”,彰显其忠勇。陈寿评其“折冲左右,抑亦汉之樊哙”,将其类比为西汉开国猛将。
此案例反映了汉末亲卫武将的职责与牺牲精神,也凸显了史料记载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差异。典韦的形象通过《演义》进一步升华,成为“古之恶来”的勇武象征。
文章标签:
上一篇:汉代漆器工艺特点 | 下一篇:晋朝的科技成就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