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贞叛乱据河中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09 | 阅读:7907次历史人物 ► 李守
李守贞叛乱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汉朝的一场重大军事叛乱,发生于948年至949年。李守贞为后汉大将,历任邠州节度使、河中节度使等职,因权倾朝野而遭隐帝刘承祐猜忌,最终举兵反叛。
叛乱背景
1. 权力失衡:后汉高祖刘知远去世后,隐帝刘承祐年幼,朝政由杨邠、史弘肇、王章等权臣把控,李守贞等藩镇势力受到压制。
2. 政治猜忌:隐帝与顾命大臣矛盾激化,948年先后诛杀杨邠、史弘肇等人,引发地方将领恐慌,李守贞自感危机,遂起兵造反。
3. 经济基础:河中长期为军事重镇,粮储丰厚,李守贞可凭借此处长期坚守。此外,他还曾修缮城墙,囤积物资,具备叛乱资本。
叛乱经过
1. 起兵河中:948年李守贞自立为秦王,联合凤翔王景崇、长安赵思绾一同反叛,史称“三镇之乱”。
2. 后汉平叛:后汉朝廷派大将郭威率军镇压。郭威先围困河中,切断补给线,并对李守贞采取心理战术,散布谣言瓦解其军心。
3. 叛乱失败:949年,李守贞经过长期围困后粮尽援绝,全家自焚而死。凤翔、长安两镇相继被平定,叛乱遂告终结。
历史影响
1. 郭威崛起:郭威因平叛有功,威望大增,为其日后篡汉建周奠定基础。
2. 后汉衰落:平叛虽成功,但消耗国力,隐帝猜疑更甚,最终诛杀郭威在京家属,导致郭威反攻,后汉灭亡。
3. 藩镇问题:此乱再次暴露晚唐以来藩镇割据的弊端,为北宋初年“强干弱枝”政策提供历史借鉴。
扩展知识
李守贞早年曾为后晋将领,投降契丹后又归顺后汉,政治立场多变。
叛乱失败后,其幕僚多或流放,但部分家族成员隐姓埋名得以存活。
五代十国时期“三镇之乱”在《新五代史》《资治通鉴》中均有较详细记载。
文章标签: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