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南下灭后晋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09 | 阅读:5996次历史人物 ► 刘知远
契丹南下灭后晋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946年至947年,标志着契丹(辽朝)对中原政权的直接军事干预达到顶峰。以下是事件的详细梳理及相关背景分析:
一、历史背景
1. 后晋的建立与契丹关系
后晋由石敬瑭于936年建立,其政权合法性依赖契丹支持。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又称燕云十六州)并称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皇帝”,换取军事援助以篡夺后唐政权。这一行为埋下了日后冲突的伏笔。
2. 嗣位后的矛盾激化
石敬瑭死后,其侄石重贵继位(后晋出帝),改变对契丹的屈从政策,拒绝称臣,仅称“孙皇帝”。辽太宗以此为借口,多次南下侵扰,试图迫使后晋屈服。
二、战争过程
1. 第一阶段(944-945年):试探性进攻
契丹于944年分兵两路南下,攻陷贝州(今河北清河),但因后晋将领刘知远、杜重威等人的抵抗未能深入。次年,后晋在阳城之战中击败契丹,暂时缓解危机。
2. 第二阶段(946年):灭国之战
- 后晋内部问题:出帝石重贵任用无能将领杜重威为主帅,朝廷内部分裂,藩镇离心。
- 契丹战略调整:辽太宗集结全军,联合河北降将赵延寿(原后唐将领),以“助晋讨逆”为名南下。
- 关键战役:杜重威在滹沱河畔投降,导致后晋主力崩溃。契丹军长驱直入,947年初攻破开封,俘虏石重贵,后晋灭亡。
三、辽太宗称帝与中原动荡
1. 短暂的大辽统治
辽太宗在开封改国号为“大辽”,试图直接统治中原,但契丹军队的掠夺政策(“打草谷”)引发汉族军民激烈反抗。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后汉),中原局势混乱。
2. 契丹北撤
因统治成本过高且难以镇压反抗,辽太宗被迫于947年四月北返,途中病逝。契丹势力退回幽云地区,中原进入后汉时期。
四、历史影响
1. 幽云十六州的归属
割让的幽云十六州成为辽朝南下的战略基地,此后四百余年未被中原王朝收复,直至明朝。
2. 民族关系与政权更迭
事件凸显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政权的复杂互动,加速了五代政权更替,为北宋与辽的对峙奠定格局。
3. 军事教训
后晋的覆灭暴露了依赖外族的风险,以及中央集权薄弱导致的防御困境。北宋建立后吸取教训,采取“强干弱枝”政策。
五、延伸知识
“儿皇帝”争议:石敬瑭的称谓和割地行为被后世视为屈辱,但其动机可能包含利用契丹牵制其他割据势力的现实考量。
辽朝汉化进程:契丹通过统治中原短暂接触汉族制度,为辽圣宗时期的全面汉化改革积累了经验。
河北藩镇角色:成德、卢龙等藩镇在战争中或降或叛,反映了晚唐以来地方势力的摇摆性。
契丹灭后晋不仅是军事征服,更是民族、政治与文化碰撞的缩影,其影响延续至宋辽金时代。
文章标签:契丹
上一篇:裘甫浙东起义 | 下一篇:宋孝宗的光复之志与仁政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