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秦朝 >> 详情

荆轲刺秦未遂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6-18 | 阅读:4936次
历史人物 ► 荆轲

荆轲刺秦未遂

荆轲刺秦未遂

荆轲刺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行刺事件,发生于战国末期(公元前227年),《史记·刺客列传》对此有详细记载。荆轲受燕太子丹之托,携带秦国叛将樊於期首级及燕国督亢地图,伪装献地求和,意图接近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并刺杀他,最终失败。以下是事件的详细背景、过程和影响:

1. 背景与动机

秦国的扩张:战国末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迅速崛起,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吞并六国。燕国因实力弱小,太子丹担心秦国下一步将灭燕,决定采取极端手段。

太子丹的复仇:太子丹曾作为人质滞留秦国,备受欺凌,对嬴政怀有私怨。他试图通过刺杀延缓秦国的统一进程,甚至扭转燕国命运。

2. 荆轲的准备

招募刺客:荆轲并非职业刺客,而是卫国的游侠,擅长剑术与谋略。太子丹通过田光结识荆轲,以重金与礼遇说服其参与行动。

两项关键道具

- 樊於期首级:秦国将军樊於期因得罪嬴政逃亡燕国。荆轲为取信秦王,劝说樊於期自刎,献其首级以表“诚意”。

- 督亢地图:图中暗藏淬毒匕首(徐夫人匕首),假借献地之名接近秦王。

3. 刺杀过程与失败原因

易水送别:荆轲出发前,与友人高渐离击筑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明必死之心。

秦廷行刺

- 荆轲与副手秦舞阳入咸阳宫献礼,秦舞阳因恐惧失色险些暴露,荆轲以“北蛮夷之鄙人”巧妙化解。

- 图穷匕见时,荆轲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持匕首刺击,但嬴政挣脱并绕柱躲避。侍卫因秦法规定“无诏不得上殿”未能及时援助。

- 御医夏无且以药囊投掷荆轲拖延时间,秦王趁机拔剑砍伤荆轲。荆轲投掷匕首不中,最终被击杀。

4. 失败的影响与历史评价

加速燕国灭亡:秦怒,次年(前226年)派王翦攻燕,燕王喜与太子丹逃亡辽东,太子丹后被燕王喜处死以求和。前222年燕国彻底灭亡。

刺客精神的象征:荆轲虽败,但其“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被后世推崇,成为反抗强权的文化符号。

技术性失误争议

- 助手秦舞阳临阵怯场,暴露破绽;

- 荆轲未第一时间刺中要害,反被长剑所制;

- 燕国未能制定刺杀后的后续计划,即便成功也可能难挡秦国报复。

5. 考古与文献佐证司马迁写道:“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表明荆轲临终仍保持气节。而兵马俑的出土印证了秦宫殿的森严,侧面反映刺秦的极高难度。

文章标签:

上一篇:管仲:齐国富强的推手 | 下一篇:丝绸之路的兴起与发展

秦代漆器工艺的发展

秦朝秦律

秦代漆器工艺在继承战国时期技术的基础上,取得了显著发展,并因中央集权制度和国家统一而得到进一步推广。这一时期漆器的制作工艺、器型种类和装饰风

秦代直道交通网络研究

秦朝秦始皇

秦代直道交通网络研究秦代直道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国家主导修建的大型陆路交通系统,其兴建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21-前210年),是中央集权制度下军

李斯与秦朝政治斗争

秦朝李斯

李斯是秦朝政治斗争中的关键人物,其一生从布衣到丞相的崛起,再到最终被腰斩的悲剧结局,深刻反映了秦帝国权力结构的复杂性及其内在矛盾。以下是关于

秦代刑徒劳役的真相

秦朝秦律

秦代刑徒劳役的真相是一个涉及法律、社会制度与基层治理的复杂议题。根据出土秦简(如睡虎地秦墓竹简、里耶秦简)和《史记》等文献记载,秦代刑徒劳役

秦灭六国统一路

春秋战国荆轲

秦灭六国统一之路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转折点之一,标志着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走向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这一过程历经数十年,涉及政治、

荆轲刺秦王真相

春秋战国荆轲

关于荆轲刺秦王的史实,主要依据《史记·刺客列传》的记载,结合其他史料和考古发现,可总结如下几点核心事实:1. 历史背景 公元前227年,秦国已灭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