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元朝 >> 详情

萨都剌回族诗人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6-04 | 阅读:8368次
历史人物 ► 色目人

萨都剌(约1300—约1355),字天锡,号直斋,是中国元代著名的回族诗人、文学家,祖籍西域答失蛮(今属乌兹别克斯坦),后迁居雁门(今山西代县)。他是元代文学史上“西域诗人群”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贯云石、马祖常等并称,其诗歌以豪放清丽、意境开阔著称,反映了元代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特色。

萨都剌回族诗人

一、生平与背景

1. 家族渊源:萨都剌出身西域色目人家庭,其家族属回回人(元代对信奉伊斯兰教的西域各族统称),随蒙古西征东迁。这一背景使其兼具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双重影响。

2. 科举入仕泰定四年(1327年)中进士,历任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翰林国史院应奉文字等职,晚年隐居杭州。宦游经历使其诗歌兼具北方的雄浑与江南的婉约。

二、诗歌艺术特点

1. 题材广泛:作品涵盖边塞、山水、咏史、抒情等,如《上京即事》描绘塞外风光:“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极具异域风情。

2. 语言风格:融合西域语言的直白与汉诗的含蓄,用典自然,如《满江红·金陵怀古》化用刘禹锡典故,却赋予苍凉新意。

3. 多元文化融合:诗中常见伊斯兰“天房”(麦加克尔白)意象与汉族传统意象并置,体现文化共生。

三、代表作品与文学地位

重要诗集:《雁门集》(现存最早版本为明成化刻本),收录诗作800余首,词14阙。

经典名篇:《过嘉兴》《早发黄河即事》等,后者写黄河泛滥的民生疾苦,展现现实主义关怀。

词作成就:其词承苏辛豪放派,如《念奴娇·登石头城》被赞为“元代词坛压卷之作”。

四、历史评价与文化意义

1. 文学史定位:清顾嗣立《元诗选》称其“诗流丽清婉,才力雄健”,赵翼评其“笔力健举,在元人中独开生面”。

2. 民族交流范例:其创作印证了元代“华夷同风”的政策成效,是丝路文学交流的典型个案。

3. 研究价值:20世纪以来,学界关注其诗歌中的 multilingual traces(多语言痕迹),如波斯语词汇的音译现象。

文章标签:诗人

上一篇:王安石变法:历史转折的关键人物 | 下一篇:明朝边疆卫所制度

陈友谅争霸枭雄

元朝陈友谅

陈友谅是元末明初割据一方的枭雄,作为"汉"政权(史称陈汉)的建立者,其争霸历程深刻影响了元明易代的历史进程。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其争霸史实与历史意

元代的瓷器发展

元朝釉里红

元代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继承了宋金的工艺传统,并因蒙元帝国的多元文化交融与海外贸易需求推动了创新与发展。以下从主要窑口、技术特

哈麻兄弟弄权

元朝帖木儿

"哈麻兄弟弄权"指的是元朝末年权臣哈麻及其弟雪雪在朝中擅权专政的历史事件。哈麻兄弟的崛起与败亡,反映了元顺帝统治末期朝廷腐败、权臣倾轧的乱象,对

张弘范灭宋统帅

元朝忽必烈

张弘范(1238—1280年)是元朝初期的重要军事将领,汉族出身,隶属于蒙古帝国的汉军世侯家族张柔之子。他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因战功显赫而成为灭宋战争的关

元代的饮食文化特色

元朝色目人

元代的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融合与多元交汇特色,反映了蒙古草原传统与中原汉地、西域、中亚等多地饮食习俗的深度结合。1. 蒙古传统饮食的延续与推广

元代宗教文化与宗教政策

元朝色目人

元代宗教文化与宗教政策呈现出多元兼容的特点,这是由蒙古帝国的跨文化统治传统和中原汉地宗教生态共同塑造的。以下从宗教政策、主要宗教发展及社会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