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布骊山刑徒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7-23 | 阅读:8408次历史人物 ► 英布
英布是秦末汉初著名的将领和诸侯王,早年因触犯秦法被处以黥刑(脸上刺字),并被发配骊山修陵,故称"骊山刑徒"。其经历极具传奇色彩,反映了秦末社会动荡与权力重构的历史背景。
1. 获罪背景与骊山刑徒经历
英布本为六县(今安徽六安)平民,少年时有人相面称其"当刑而王"。秦统一后推行严刑峻法,英布因罪被判处黥刑,按照秦制与数万刑徒一同押往骊山修建秦始皇陵。这段经历成为其人生转折点,《史记》记载其在刑徒中"与其徒长豪桀交通",暗中组织逃亡势力。
2. 逃亡与起兵反秦
约公元前209年,英布率众逃出骊山,进入长江流域为盗。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他与番君吴芮结盟,获娶吴芮之女,聚众数千人加入反秦斗争。其部队因勇猛被称为"苍头军",曾参与巨鹿之战等关键战役,归属项羽麾下时因战功封九江王。
3. 楚汉战争中的骑墙策略
楚汉相争期间,英布首鼠两端:前205年刘邦派随何成功游说其叛楚,但彭城之战后他又暗中与项羽联络。这种摇摆导致其最终被项羽击败,仅率少量亲信投奔刘邦。刘邦以"分羹之计"瓦解其残余势力,但仍利用其军事才能参与垓下围歼战。
4. 西汉初年的叛乱与结局
汉高祖三年(前202年)英布获封淮南王,但十年后因韩信、彭越相继而惊恐谋反。其叛乱初期取得胜利,一度占领荆楚多地,终因战略失误被刘邦亲征击败。逃亡途中被诱杀于番阳,首级传示洛阳,封国废除。
扩展知识:
骊山刑徒构成复杂,除罪犯外还包括"治狱不直"的官吏、征发失期的戍卒等,总人数据载达70余万。严酷劳役导致高死亡率,成为反秦起义的温床。
黥刑属秦代"五刑"之一,汉文帝废除肉刑后改为笞刑,反映刑罚制度演变。
英布墓葬据传在六安境内,当地有"英布墓"遗址,2013年考古发现疑似其宫殿建筑基址。
司马迁评价"英布者,其先岂《春秋》所见楚灭英、六之皋陶之后乎",暗示其或为古英国王室后裔。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