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陆逊火烧连营的细节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23 | 阅读:9660次
历史人物 ► 陆逊

陆逊火烧连营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发生于公元222年(蜀汉章武二年,吴黄武元年)的夷陵之战中。以下是基于《三国志》等史料的细节还原与分析:

陆逊火烧连营的细节

一、战争背景

1. 起因关羽荆州后,刘备为复仇并夺回战略要地,亲率5万大军东征。吴主孙权为避其锋芒,先遣使求和被拒,遂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约5万抵御。

2. 地形选择:陆逊主动撤退至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昌猇亭区)一带,依托长江与山地构筑防御工事,将蜀军引入崎岖难行的山地。

二、战术部署

1. 诱敌深入:陆逊放弃数百里土地,诱使蜀军战线拉长至700余里。《三国志·陆逊传》载"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破其四十余营",显示蜀军兵力分散。

2. 火攻准备

- 时值盛夏(农历六月),蜀军以木栅连营,并因酷暑将营寨移入山林。

- 吴军秘密准备茅草、等引火物,士兵每人持茅草一束。

三、火攻实施

1. 突破方式:陆逊先派小股部队试探性攻击蜀军一营失利,确认蜀军戒备松懈后,于夜间发动总攻。

2. 火势蔓延:吴军顺风纵火,火借风势迅速蔓延至绵延的蜀军连营。由于营地多设于树林中,火势失控,史载"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三国志·吴主传》裴注引《吴录》)。

3. 立体打击:伴随火攻,吴军水陆并进:

- 封锁长江,切断蜀军退路

- 陆军朱然部突破蜀军前锋

- 潘璋部斩蜀将冯习

- 韩当部攻破蜀军东南防线

四、战果与影响

1. 蜀军损失:蜀军阵亡数万,《资治通鉴》称"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大将张南、冯习、沙摩柯战死,杜路、刘宁投降。

2. 刘备败退:刘备退守马鞍山(今湖北宜昌西北),遭吴军围困,最终仅率少数亲卫突围至白帝城,次年病逝。

3. 战术价值:此战首创大规模山地火攻战例,体现"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军事思想。陆逊采用"先疲后打"策略,从初战到总攻耗时长达半年。

扩展知识

1. 气象因素:当时长江中游夏季多东南风,陆逊巧妙利用风向,与后来赤壁之战同理。

2. 营垒考据:考古发现显示,汉代军营常以"八阵图"布局,蜀军连营实为山地环境下的变通之策,但违背了《孙子兵法》"山林...必处其阳"的扎营原则。

3. 参战民族:蜀军包含大量荆州旧部和五溪蛮兵(沙摩柯部),而吴军主力为丹阳精兵与山越武装。

文章标签:

上一篇:丝绸之路与汉朝贸易 | 下一篇:祖逖闻鸡起舞励志

孙策开拓江东的历程

三国孙策

孙策开拓江东的历程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展现了其杰出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孙策(175—200年),字伯符,吴郡富春人,孙坚长子,孙

夏侯惇独目将军

三国夏侯惇

夏侯惇是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将领,以勇猛忠诚著称,历史上因其在战斗中失去左眼而被称为"独目将军"。以下从多个方面详述其生平及历史地位:一、早期经历

陆逊火烧连营的细节

三国陆逊

陆逊火烧连营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发生于公元222年(蜀汉章武二年,吴黄武元年)的夷陵之战中。以下是基于《三国志》等史料的细节还

袁术称帝闹剧

三国袁术

袁术称帝的闹剧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时期一场极具代表性的政治投机事件,其失败不仅暴露了袁术战略眼光的短浅,更折射出汉室权威彻底崩坏后的权力真空状

陆逊火烧连营的细节

三国陆逊

陆逊火烧连营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发生于公元222年(蜀汉章武二年,吴黄武元年)的夷陵之战中。以下是基于《三国志》等史料的细节还

吴国陆逊的军事才能

三国陆逊

陆逊是三国时期东吴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其军事才能展现出深远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战术智慧,在吴国存亡关键阶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以下结合史实详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