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火烧连营的细节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23 | 阅读:9660次历史人物 ► 陆逊
陆逊火烧连营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发生于公元222年(蜀汉章武二年,吴黄武元年)的夷陵之战中。以下是基于《三国志》等史料的细节还原与分析:
一、战争背景
1. 起因:关羽失荆州后,刘备为复仇并夺回战略要地,亲率5万大军东征。吴主孙权为避其锋芒,先遣使求和被拒,遂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约5万抵御。
2. 地形选择:陆逊主动撤退至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昌猇亭区)一带,依托长江与山地构筑防御工事,将蜀军引入崎岖难行的山地。
二、战术部署
1. 诱敌深入:陆逊放弃数百里土地,诱使蜀军战线拉长至700余里。《三国志·陆逊传》载"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破其四十余营",显示蜀军兵力分散。
2. 火攻准备:
- 时值盛夏(农历六月),蜀军以木栅连营,并因酷暑将营寨移入山林。
- 吴军秘密准备茅草、等引火物,士兵每人持茅草一束。
三、火攻实施
1. 突破方式:陆逊先派小股部队试探性攻击蜀军一营失利,确认蜀军戒备松懈后,于夜间发动总攻。
2. 火势蔓延:吴军顺风纵火,火借风势迅速蔓延至绵延的蜀军连营。由于营地多设于树林中,火势失控,史载"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三国志·吴主传》裴注引《吴录》)。
3. 立体打击:伴随火攻,吴军水陆并进:
- 封锁长江,切断蜀军退路
- 陆军朱然部突破蜀军前锋
- 潘璋部斩蜀将冯习
- 韩当部攻破蜀军东南防线
四、战果与影响
1. 蜀军损失:蜀军阵亡数万,《资治通鉴》称"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大将张南、冯习、沙摩柯战死,杜路、刘宁投降。
2. 刘备败退:刘备退守马鞍山(今湖北宜昌西北),遭吴军围困,最终仅率少数亲卫突围至白帝城,次年病逝。
3. 战术价值:此战首创大规模山地火攻战例,体现"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军事思想。陆逊采用"先疲后打"策略,从初战到总攻耗时长达半年。
扩展知识
1. 气象因素:当时长江中游夏季多东南风,陆逊巧妙利用风向,与后来赤壁之战同理。
2. 营垒考据:考古发现显示,汉代军营常以"八阵图"布局,蜀军连营实为山地环境下的变通之策,但违背了《孙子兵法》"山林...必处其阳"的扎营原则。
3. 参战民族:蜀军包含大量荆州旧部和五溪蛮兵(沙摩柯部),而吴军主力为丹阳精兵与山越武装。
文章标签: